金融稳定与金融开放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27 09:55:38

金融稳定与金融开放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对1986~2009年间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稳定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的金融稳定性也经历了上升、下降、再回升的过程。金融开放程度与金融稳定性呈现倒U型的长期均衡关系,存在库兹涅茨效应。

【关键词】金融稳定 金融开放 库兹涅茨效应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一体化的经济金融效应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把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视为过去20年中金融一体化加剧的特征之一,而近期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被视为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利益与风险分配不均的一种标记。由此涉及一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金融一体化增大了遭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全球化过程?是否有理由认为危机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正如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一样,学术界关于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至今未有定论。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促进派,二是危害派,三是不确定论。促进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马柯维茨等。根据马氏的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往往选择使预期收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同时又使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各国间各种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性比一国国内要低得多,这样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产就能有效地降低风险。根据马氏的理论,金融一体化有助于金融稳定。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

根据BSF指数的编制原理,本文选取了我国银行机构对私人部门的债权(LCPS)、对国外部门银行外债(LFL)、对居民家庭部门的银行存款(LDEP)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时间跨度为1985~2009年,共25年的数据(表1)。

从得到的BSF指数结果看,中国在1986~2010年期间,金融脆弱指数整体走势大致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1988年期间,这段时期BSF指数往下走;第二阶段是1988~1994年期间,这段时期BSF指数往上走;第三个阶段是1994~2001年期间,这段时期BSF指数往下走;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9年期间,虽然在2004~2005年有往下走的趋势,但整体上这段时期BSF指数是往上走的。整个时期,BSF值小于-0.5的分别是1998~2001年和2005~2007年,这意味着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的金融体系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同时从1997年开始到2008年,金融脆弱指数BSF的值一直处于负值,说明自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金融体系都处于比较脆弱状态。但是从2005~2009年与1997~2001年的比较可以看出后面时期的BSF指数明显比前期要大;同时从2008年开始,BSF指数开始上升,并在2009年出现正值,这说明金融脆弱性在降低。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结语

本文对1986~2009年间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稳定性进行度量,从协整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IFI的系数为负值(-0.14),IFI系数的t值为2.63,对应的P值为0.0157,在显著性水平0.05下通过了检验。IFI的二次项系数为正值(0.003),同样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系数的符号来看,IFI一开始会使BSF减小,而后会使BSF增大,这在函数曲线上表现为一个U型曲线。同时因变量BSF是一个反向指标,即BSF越大,金融体系越稳定,从函数曲线上知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则成倒U型曲线,具有库兹涅茨效应。即在金融开放初期,金融体系稳定性有所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金融开放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金融稳定性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逐步增强。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金融开放在开始阶段会导致金融体系脆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金融开放的这种作用会减弱,并在一定时间点出现反向作用,即金融开放促进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伍志文.2008.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脆弱性:跨国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6):78-90.

[2]沈中华,谢孟芬.资本流入与银行脆弱性―跨国比较[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2000,vol.8,No.3:1-45.

[3]Joseph P.Joyce and Malhar Nabar.“Sudden stops,banking crises and investment collapses in emerging market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pp:314322.

作者简介:夏群(1987-),女,广东珠海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上一篇: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及城镇化建设探究 下一篇:浅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