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营银行运行体制的思考

时间:2022-06-22 09:39:59

关于民营银行运行体制的思考

【摘要】民营银行近期试点工作已初步完成,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民营银行的业务定位、准入标准、运行模式和监管体制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这些都不利于民营银行的健康经营和发展壮大。本文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设立门槛、运行体制几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营银行 市场 业务定位 运行模式 监管体制

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似已尘埃落定,首批将在天津、上海、广东、浙江选择五家民营资本参与民营银行试点。然而,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对民营银行的业务定位、准入标准、运行模式、监管体制等,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仍然是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主导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法行政、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等要求还相距甚远,这仍然不利于民营银行的健康经营和发展壮大。笔者试就民营银行的运行体制谈几点思考。

一、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一)民营银行的初期应该是专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银行

当前,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小微企业贷款难主要难在信息不对称,大型银行在取得小微企业信息的时候,相对成本要高于中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成本,大型银行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同时,大型银行在所有制结构、企业文化、信贷文化、风险偏好、贷款流程设计、业务考核评价机制、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从来都是锚定为大企业、大客户服务的,整个机制体制都不适应于小微企业服务。贷款贵,除了贷款利息有一些上浮之外,还有一些中间的费用,再加上一些担保费用,使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在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调整而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能力、吸纳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民营银行在创建之初的重要职能应该定位于专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同时,民营银行要与其他同业银行展开有效竞争,也必须依托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

(二)民营银行应该成为现行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雏形,出现了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诸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多于米铺”之说一度喧嚣尘上,银行业界也时时感叹大客户、大项目的争夺白热化,成本提高、收益下降。而另一方面,虽然国务院、银监委多次下文或出台有关规定,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和考核力度,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测指标体系,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在市场准入、风险资产权重、存贷比考核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和正向激励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而小微企业的感受,仍然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其实,无论是政府融资平台的急剧膨胀和愈发严重的产能过剩,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根本的原因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不合理,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之间存在严重不相匹配,竞争同质化造成效率损失和结构性缺陷。目前,我国约有各类银行约3000家,其中约80%是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遍布于中小城市中的海量小微企业根本没有与其匹配的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各类金融机构林立的大中城市,大项目、大客户被众多金融机构趋之若鹜,纷纷给予降息减费提供便利服务等多种优惠条件,甚至出现不惜亏本争夺客户的竞争过度状态,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普遍被漠视、被挤压、被抛弃,唯有大量创设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才真正可以逐步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民营银行应该成为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开路先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是企业间接融资的主渠道,而且我国目前企业融资又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所起作用举足轻重,金融体制改革不进一步深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不可能有效实现。金融体制改革未来方向应是对目前占据金融服务市场绝对优势地位的国有控股银行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银行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其治理模式、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会促使金融机构竞争生态发生改变,激发金融机构竞争活力,产生鲶鱼效应,会逐步培育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资本方、银行家、经营管理团队和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是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准备。

二、破除民营银行设立的“玻璃门”

目前,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程序是先由民营资本等申请人自行拟定一个试点方案,提出一种经营模式报中国银监会筛选,中国银监会再从众多方案中挑选几家允许开始筹办,筹办完毕满足开业条件后再正式申请和批准开业。阿里巴巴提出“小存小贷”模式(限定存贷款上限)、腾讯提出“大存小贷”模式(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天津商汇提出“公存公贷”模式(只对法人不对个人)、上海复兴和温州正泰提出特定区域模式(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整体思路是有限牌照,差异经营。中国银监会公布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筛选标准主要有五条:一是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二是有办好银行的股东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接受监管的具体条款。四是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五是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即“生前遗嘱”。这一套申办程序和审批标准,并无任何公开成文的法律条文,对于许多渴望进军民营银行领域的民营资本是不是又立了一道“玻璃门”,能不能进,如何进,谁也说不清。公民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民营银行的设立、运行和监管必须有法可依,中国银监会的行政权力也首先必须有法可依,中国银监会作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和监管的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和颁布《民营银行管理条例》,对民营银行的设立与登记、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终止与清算、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民营资本依法申请设立,中国银监会依法审查批准。

三、民营银行的运行体制设计

研究和设计民营银行的运行体制,要有利于把民营银行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真正银行。

(一)让民营银行自主经营

可以实施区域限制,让民营银行在所在区域内精耕细作,突出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打造精品银行,摒弃跑马圈地、规模扩张的冲动。可以对资本金、拨备率提出标准,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可以加强对股东行为的监管,监管股东和银行的关联交易,防止银行成为股东的融资工具。可以对存贷款期限匹配、备付率、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存贷款期限匹配、备付率等提出标准,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但不能以“小存小贷”、“公存公贷”、“大存小贷”等模式来框定每家民营银行的手脚,画地为牢。既然市场上有多种需求和商机,为什么不允许其根据区域金融资源的特点灵活开展业务呢?总之,要突出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全由资本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让民营银行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和经营。

(二)让民营银行自负盈亏

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以其不断取得盈利作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取得盈利,就无法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已开办的民营银行也可能逐步萎缩或倒闭,甚至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动荡。而金融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性产业,必须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冲破盈亏平衡点而取得盈利。让民营银行自负盈亏,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其尽快吸收到足够规模的存款和有比较大的净息差,国家应借开放民营银行之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至于贷款利率,在法律允许的四倍利率之内随行就市,以此保证民营银行有取得盈利的足够的净息差。同时,鉴于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从而为当地增加就业和企业税收贡献等综合社会效益,在税收方面应予减免,在相关税外费用方面应予减免,对部分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贷款可予贷款利息补贴,以进一步增强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让民营银行自担风险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曾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自由度远远超过现在,但随之出现了大量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用崩塌,导致我们至今谈虎色变,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慎之又慎。过去的教训昭示我们,一定要让民营银行自担风险。政府允许民营银行开办业务,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来会为民营银行产生的风险买单、兜底,民营银行的开设、发展、破产,一切均由市场说了算,全社会都要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当然,为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我们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并将民营银行首先纳入存款保险体系,让存款保险发挥烫平金融风险的“稳定器”作用。同时,依法做好风险管控和损失承担的制度安排,防止经营失败后侵害消费者、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四)让民营银行自我发展

民营银行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因为相比于已有的大中型银行,民营银行在信誉和稳定性方面肯定处于劣势,要顺利吸收存款,有必要允许其突破现有的存款利率上浮10%的上限,根据其对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在50%限额内浮动,以市场之手满足民营银行对资金来源的需要。当然,也要防止民营银行凭借存款利率放开的政策优势无限扩大经营规模,冲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可将其存款规模与其盈利能力、自有资本规模、信贷资产质量实施捆绑考核,由银监部门每年按照相关标准给其框定一个增长幅度,达到规模不得再吸收高息存款,使民营银行的存款规模始终与其经营能力相匹配。

上一篇:山东省利用外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