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Hiroki: 设计的“再构成”

时间:2022-09-27 09:29:41

山本Hiroki: 设计的“再构成”

破坏所带来的力量,只有当事人在撕扯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为了泄愤也好,为了毁灭也好,一切“暴行”过后,支离破碎的现场带来的并不都是绝望。虽说“破镜难圆”,但有些“破镜”也有残缺的美。坐在我面前的大男孩山本hiroki不肯透露他的年龄,也很难看出岁月给他留下了几十道年轮。但他的破坏力超强,工作室和画廊里张贴的海报大多是被他多次撕碎又反复粘贴而成的“再构成”风格作品。

山本的工作室位于东京繁华地带涩谷区里巷的一栋公寓楼里,大约2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割成三个区域:工作室、画廊和补习学校。2006年山本创办了MARVIN个人工作室,开始全面承接广告、包装、CI、插画、书籍设计等平面设计相关的业务。索尼(Sony)、佳能(Canon)、丰田汽车(Toyota)、佳丽宝(Kanebo)、富士重工等众多大型企业都是山本的客户,独具风格的创作让他成为纽约ADC、东京TDC和日本JAGDA的会员。工作室的隔壁就是占地仅10平方米的Suiful画廊,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工作坊。而占地面积最大的补习学校“涩谷美术学院”则是东京唯一一所提供美院应试补习课程的辅导学校。多功能的区域划分,诠释了山本的不同角色:艺术总监、画廊策展人、教师。

日本设计的起跑线

田中一光为1960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宣传海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运动员从起跑线上跃起的那一瞬间,就是当时日本年轻设计师的写照,很多日本设计师都表示过,正是因为看了这张海报大受鼓舞,从而立志学习设计,山本hiroki也是其中一位。这张海报,就像一把标尺划定出日本设计的起跑线,也是在它的影响下,“设计”逐渐被日本大众所熟知。

对音乐的执着,让还在读高中的山本就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在筹备第一张专辑的时候,山本就有了为专辑设计封套的想法。这种冲动被山本誉为“第一次设计想法的启蒙”。也正是因为设计了专辑封面,让山本更进一步迈向设计大门。

然而,即便如此,在山本报考大学的年代,设计师这个行业还不普及,大众对“平面设计”这个词汇本身还很陌生。那时,山本所认识的设计就是“动漫”、“时装”,这也是那一代日本设计师的普遍共识。山本说:“现在,日本的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都会采访设计师、艺术指导,像佐藤可士和、森本千绘等。但是在15年前,设计师还是停留在幕后,像匠人一样,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日本的普罗大众,是很难发现这些匠人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日本时装设计师开始扬名国际,“服装设计”俨然代表了“设计”一词。

于是,做一名服装设计师成为山本的梦想。山本从小喜欢就时装设计,在他看来,时装广告就应该是由光鲜亮丽的模特摆着优雅的姿态、迷幻的灯光和豪华奢侈的道具构成。那时,山本的美意识就是最实在、眼之所见的美。我们很难拿他当时的想法和现在的作品相提并论。在准备高考期间,山本和朋友去商场shopping,无意间看到了一幅很特别的时装海报――那是一只旅行箱,里面塞满了衣服,皱皱的,却很有质感。在那样一个没有光鲜模特,没有奢华道具的画面里,服装是名副其实的主角,面料、材质、做工等等都被完美地表现出来,一箱子皱皱巴巴的衣服就那样活生生的摆在眼前。这幅视觉作品里所传达的深层意义让山本驻足很久,也就是在那一刻,他对“美”的认识以及“美”的表达方式有了全新的理解。“报考平面设计专业,就这么定了。”这幅海报是日本著名设计泽田泰广的作品,他也是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正是这一次无意的邂逅,缔结了山本和泽田泰广的师生缘。

破坏,再构成

山本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拼贴风格,“当一个作品做成后,我会将其破坏掉,然后重新贴在一张纸上,拍照,印刷,再破坏,再粘贴,再拍照,再印刷……如此循环往复30多回,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山本称其为“再构成”。

这种创作方式的形成实非刻意,1999年山本整理房间,家中堆积了大量的印刷海报作品,这些像鸡肋一样的东西让山本不知所措,留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于是,他将海报一张张撕掉,碎屑堆积在一起形成新的画面,这让山本觉得“有点意思”,于是他又把碎屑粘到一起。就这样,山本开始以“再构成”方式进行创作探索。

“对废旧作品的破坏就像对老旧事务的否定,而将其撕毁并重新拼贴,就行赋予其新的生命一样。如果海报也有生命的话,我希望通过我的无限次拼贴,能够赋予它新的意义。”在山本看来,每一幅作品都有生命,破坏并赋予它新生这个过程,让山本着迷。“其实,每次破坏掉一幅作品时,我都会有一点点不安,不知道新作品出来会是什么效果。我能感受到每幅视觉作品的内在能量,所以特别希望被我破坏的作品能够通过再构成释放出更强大的力量。”

山本的工作室里有一幅装置作品,那是由上千个药片铝箔板堆积而成的,里面的药已经被山本吃掉了。“2006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吃很多药,一般人可能就会把这些药盒扔掉了。但在我看来它们不是垃圾,而是纪录我那段人生的最好证据。”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山本有着深深的艺术家情结,他的“再构成”拼贴风格也是将设计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在山本为saito印刷公司设计的CI项目上可见一斑。saito印刷公司并非大型印刷厂,公司职员也不过五、六十人,山本在接手CI项目之后,为公司设计了小熊形状的logo。公司的logo只有一个,但是山本将logo变形,为每一位职员设计了专属的字体。“我希望每个人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字体,当他们跟客户交换名片的时候,对方可以通过不同的字体辨识出来。那是他们自己独有的。”

东京第一家美术补习班:涩谷美术学院

涩谷美术学院由山本一手创办,这是一个专门为参加美术院校考试的应试考生提供课程帮助的场所。在中国,几乎每所美术院校的旁边都有无数个类似的场所,但是在东京,这是绝无仅有的一家。山本为涩谷美术学院划出了100多平米,我们到访的时候,正赶上三名同学在画色彩画。“之所以把工作室、画廊和学校放在一起,就是希望在这里补习的学生能够了解究竟设计是什么。我会邀请一些设计圈的朋友来工作室玩儿,也会策划一些展览。这里是一个开放空间,让更多不了解设计的学生开阔眼界。我也希望这一系列的联动,能够培养他们对创意的感觉和审美意识。设计,不仅仅是素描、色彩和构成。”

去年9月,在东京青山设计书店(Aoyama Book Center)举行工作坊时,山本说:“新锐的创意思想与素描、平面构成这些基础教育相比,两者不是没有共存的可能性。对于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拥有视觉的力量和审美的眼睛。所以,首先需要培养的是个人的审美意识。”

在日本,像山本这样具有多重身份的设计师并不多,他的“再构成”风格让人们看到了“破坏-重组”后爆发的新能量,而他角色的“分割-重组”也让人们看到了设计师的力量。

上一篇:雷克斯·波特:自然本色的设计小宇宙 下一篇:当数码遭遇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