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室内环境与心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27 07:58:21

设计中室内环境与心理的重要性

摘要:设计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设计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交流与展望,根本意义上是对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感悟后的外化表现。生活是设计的基础,环境与心里又是影响设计好坏的重要因素。下文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论述了环境与心里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室内设计的功能需求

凡人所造之屋,所耕之田,所航之船,皆惟善适丛——撒鲁斯泰

人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空间环境,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室内环境带给人们和谐舒适的感受。人的需求极其复杂,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等诸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现代人的意识也从“生存意识”进展到更高层次——“环境意识”。室内设计不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一是要创造一个室内的生活环境;二是能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但将单一的设计模式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空间是不合适的,不同性质的空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的设施和布局,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要有更多的强调和突出,以满足各种环境中不同活动主体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感受,在不同空间中的表现也是不相同的。譬如舒适感在住居空间,办公空间,疗养院空间的环境设计中都是极重要的考虑因素,但由于空间本身所针对的活动内容是有差异的,对舒适感的营造重点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住居空间强调气氛上的温馨,办公空间侧重流线上的合理,而疗养院空间更关注人性化的关怀设施。

二、室内设计的心理需求

心理与行为的变迁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不能说环境必然能够导致人们做出怎样的行业。曾有报道说,日本北海道有一家餐馆,业主将室内的墙壁漆成冷色调——蓝色,结果在冬季即使开了暖气,前来就餐的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后来改成粉红色,情形则大为改观。所以说物理环境总是成为心理环境的可能性,而心理环境总是成为行为的决定性条件。人们总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住处来对环境做出行动,即这样的关系问题:物质环境——人——心理环境——采取行为。

在现代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办公建筑中,整面的大玻璃窗将户外的阳光和城市景观引入室内,但是当人们站在玻璃窗往下看去的时候则犹如置身于悬岩边上,会感觉要跌落下去,并产生恐高心理,缺少一种安全感。20世纪60年代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则是一个成功处理此类问题的典范。他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认为让人能够在室内而能体验到户外的景观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使人有安全感,而不应该用全玻璃让人感觉似乎暴露在户外。为此他采用了开窄而长的玻璃窗的办法,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窗户宽度只有566MM,高度2340MM,即使在110层高的楼面向外观望也很有安全感。在当今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空间中的主体---人的使用需要,甚至是心理需要的建筑不断出现的今天,雅马萨奇的设计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反思,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后,如何使之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今后在设计实践中应当探索的一个方向。

在上海,前些年关于市民进入大剧院的服饰问题的讨论,常见诸于报刊、广播及电视等媒体上。姑且不说怎样的服饰才适合的问题,该讨论本身就体现了个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个人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以及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对“听音乐会”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环境的理解度等等的差异,导致了人们面对同样的事件和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者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手段让绝大多数的使用者感受到其设计的意义所在,产生共鸣,因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适当的环境氛围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参考背景和提示,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密斯曾说:“建筑之意义存在于事实……当我进入一个空间,当四面墙向天空升起,当我被感动,那么我便了解了你内心的企图。”室内设计也同样,产生共鸣是最终的目的。往往最打动人的设计也是最平易近人,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设计。

三、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即,“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莱特也曾说过:“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建筑应当像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植物一样,从地上长出,迎着太阳。

室内设计是个极其“人性化”的概念,使用者的定位是决定我们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使用者的需求。

人们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表现为两个心理与行为特征:私密性与领域性。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我们会看见,无论是在餐厅、酒吧、茶馆和图书馆等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与人共用一个大空间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而当空间过大时,我们就会有一种隐隐迷失的茫然。所以,现在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母子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不同条件下空间心理需要,才有可能创造出使人感觉适宜的室内环境。空间功能的驾驭是设计师个人功力的体现,空间情绪的传达则是设计师文化积淀的成果。

四、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在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关系中,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而环境必须通过人的认知,与卜特所说:如果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使用则可被看作是对其进行的解码。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众多,我们期待所做出的环境设计能被使用者“解码”。而“解码”的过程就是使用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就要着手于主要的心理活动,利用心理活动这一线索串起我们的设计。

“引人注目”是人们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视觉具有先行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特殊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段组成的,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个“流线片段”上的画面,由引人注目的画面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这时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触景生情”是人们审视环境时最常用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中国的成语有许多都被现代商家用做广告语和宣传口号,譬如打着“宾至如归”旗号的餐厅、宾馆,宣传口号是“世外桃源”的居住小区等等,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人们对环境的“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在找一种认同感,而“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熟悉感”。就如问幼儿看见红色的感觉时,孩童们不是说“苹果”就是“太阳”的道理。

和谐环境就是我们所祈盼的完美空间。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及社会媒体的影响,会改变人对其生活空间的定位与认可。譬如在家居设计中关于“书房”的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及社会图书馆的完善,加之业余时间的有限与工作的疲惫,现代许多人在家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大量的书籍,既然如此,家中就不需要特别的书柜来放置图书,只是和装饰柜结合起来就足够了。如果设计师也能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设计,那么在家中书柜上摆放的“假精装书”就不会有存在的市场了,而我们的室内设计行业也许就能更踏实地走“以人为本”的设计路线。

五、结束语

总之,室内设计是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设计能否成功与正确又全靠设计者决定。梭罗说:“在装修我们的居室之前,最好先装修我们的心灵。”作为从业者的我们应时刻记着:“人性化的室内环境不单只是口号,只有踏实地走“以人为本”的设计路线方能成就人性化的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 谢浩.建筑与环境设计思考.江苏建材.2010(2)

2. 曲婧 . 当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现状.中国商界.2008(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ZW-68/30型氧压缩机活塞杆燃烧事故的分析及处... 下一篇:浅谈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作用及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