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限批”能否遏制高污、高耗产业

时间:2022-09-27 04:07:15

“区域限批”能否遏制高污、高耗产业

[在2007年伊始,环保总局通报1123亿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就此拉开了第三次“环评风暴”的大幕。]

升任环保总局第一副局长的潘岳说,“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三次环保风暴今天开始了。”

人们把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保风暴之后2007年1月10日开始的环保总局行动称为第三次环保风暴。

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了“区域限批”政策,显示出凌厉无比的高压。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

被老百姓比喻为“连坐”的制度,在环保专业的行政术语里叫“区域限批”,过去只在专家的建议中出现,具体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如果频繁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应该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潘岳解释说,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已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种背景下,环保部门必须向对抗中央禁令的企业或地区动用重典。

因此,环保总局首次“区域限批”的企业集团就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这4大“屡教不改”的电力集团,以及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这4个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行政区域。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而且80%没有经过环评,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潘岳表示,将对4个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潘岳说:“以往,被叫停的项目往往采取先补办手续蒙混过关,然后再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致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活动效果有限。这一次,国家环保总局使用了更为严厉的措施。其中,‘区域限批’政策就是一项针锋相对的有效措施。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敢肯定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它是否适合作为一项持续的政策,但这种区域性‘连坐’政策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决心以及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态度,当然我们更期待它的实际效用。”

其实,这也是国家环保总局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以目前的状况看,这些法律设定的行政处罚上限太低。这就造成企业宁交罚款,就是不用除污设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往往地方政府的利益和这些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绑在一起,在这样的处罚力度下,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评估利益得失,其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也就会付之阙如。

这种地方政府的包庇使得环保总局受到孤立,而权力的弱化也使得国家环保总局的每一步都阻力重重。国家环保总局仅有250名员工和3亿元人民币的预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环保署拥有1.8万名员工和60亿美元的预算。但在环境出现危机之后,承担责任的却是国家环保总局,有人把此事比喻为“把警察抓进监狱――因为他没抓到贼”。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环保部门的责任大而权能少,口号响而投入少。期望中央能够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能,比如说执法部门的垂直管理,比如说在环境事务上协调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比如说在立法上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和大幅提高罚款额度等。

上一篇:得民心,是否能得天下? 下一篇:情商管理:敲开成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