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寡头游戏

时间:2022-09-27 03:29:01

双寡头游戏

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之间上演的“双寡头游戏”中,截止到目前,中石化看上去略占优势。在1998年的大重组中,东部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加油站都被划入中石化,2001年中石化的19个“主场”省份的成品油的销售量占到了全国销售量的72%。而划入中石油的12个省份的加油站,多在北部以及西部地区,市场活跃程度远逊于前者。

但随着双方竞争犬牙交错般地展开,这种按照地理界线划分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解,而以销售网络来重新划定势力范围的走向却越来越清晰。1260多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穿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均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石化的地盘,也是成品油消费的大户。但记者在走完全程后发现,中石油的渗透已经无处不在,虽然就数量上而言,中石化的加油站仍然处于绝对优势,但中石油的势力已经顽强地锲入这些心腹地带。

以南京为例,南京外运加油站站长陆振群向《财经》透露,虽然目前在南京市的300多家加油站中,中石油只有10多家,但与中石化的市场份额之比已经达到了1∶7,而随着特许加盟计划的启动,中石油所占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

作为终端销售环节,两大石油公司在加油站市场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纵深环节的支持程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批发市场的控制能力。

为什么是加油站

1999年以后,在政策的护航下,国内石油的集中批发业务已被完全置于两大石油公司的羽翼之下。自1998年以来,汽油和柴油进口的大门一直是关闭的,直至今年才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但总量也只有90万吨(其中汽油为20万吨,柴油为70万吨),还不足总的市场消费量的1%。这就意味着,谁能够掌握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谁就能够增加自己左右加油站市场的砝码。

在进口石油的大门暂时还无法打开的情况下,由于禁止炼油厂直接将成品油销售给加油站这样的零售网点,众多社会加油站的成品油供应渠道只能完全依赖两大石油公司。据业内人士估计,中石化和中石油目前的批发市场份额分别为54%和46%左右。

然而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石油与中石化在批发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即将面临挑战。新颁布的外资投资产业目录规定,继2004年开放成品油的零售市场之后,批发市场也将于2006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开放。由于此前成品油的进口配额就将完全取消,批发市场的放开,将使得中石油和中石化面对全方位的冲击。

一旦两大公司在批发市场上大规模地丢失阵地,其连锁效应是可以预见的,它将渐次传递到炼油厂以及原油的生产领域,使得两大石油公司面临整体性震荡。

1997年的成品油走私狂潮对国内石油业的冲击仍然历历在目。在这一年,根据中国石化集团信息中心的统计,仅通过走私渠道涌进中国内地的柴油就超过了817万吨,汽油也达到了48万吨,而通过海关进口的柴油和汽油数量分别只有762万吨和7万吨。由于逃避了进口关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国内成品油市场陷入一场灾难。不仅炼油厂由于库存猛增导致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同时还导致次年一季度仅陆上大庆、胜利和辽河等主要油田就有3000多口油井被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走私成品油的行动。同时,在中石化的强烈要求下,1998年2月,政府下令暂停柴油和汽油进口,9月初又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和外经贸部联合发文,自9月20日起暂停一切贸易方式的柴油和汽油进口。这一禁令一直持续到今年才有所放松。

分析人士指出,中石油和中石化之所以发动加油站收购战,除了为了获取零售环节的利润,更大程度上则是希望通过控制终端来稳定自己在成品油批发市场上的份额,从而为炼油厂和原油生产业务的展开建立更加稳定的支撑体系,防止在国际成品油市场不可预测的波动的冲击下像多米尼诺骨牌一样倒下。

上游的压力

与中石化目前在销售终端占据的优势相比,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上游的实力更为平衡,重组后的中石油获得了全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45.6%。业内一般认为,中石化在加油站的争夺中目前虽略占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这个巨人过分依赖于下游的收入,因此更容易受到攻击。相反,中石油却可以依赖自己均衡的收入结构,借助上游资源和丰厚的利润支持,在下游发动更具侵略性的攻势。

实际上,从2001年的情况看,这种态势已经暴露无遗。从收入结构上来看,中石化对汽油、柴油等精炼产品的依赖度超过了72%,而中石油则只有不到53%的营业额来自成品油的销售。表现在财务数据上,中石化的营业收入虽然比中石油多出了27%,但其纯利润却仅为后者的30%。

业内人士注意到,三年来中石油绝大部分经营利润都来自原油的勘探和生产,而在炼油和销售方面的经营利润一直为负,亏损总额达到了115亿元,但其资本投入却仍然保持高位,从2000年到2002年,预计其总资本投入将超过355亿元。据悉,这些投入将主要用于扩建零售网络,增加油品储存等基础设施,以及关闭缺乏效率的炼油厂并对现有的炼油设备进行改造。这种短期之内“不取实利,但求厚势”的竞争策略,显然会对中石化构成持久的压力。

记者在江苏、安徽等地调查中发现,相同标号的成品油,中石油的每吨批发价格一般要比中石化低上几十元到上百元;而表现在加油站的零售价格上,中石油旗下的加油站一般也保持着每升5分钱的价格优势――这也恰恰是中石化最为担心的――中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晓希暗示说,某些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希望通过价格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价格必须在国家计委规定的8%的下浮幅度之内,否则将应该被禁止。

不过,他也承认,实际上要想在价格上实现完全监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民不举,官不究”,消费者显然乐于从更低的价格上获得好处。

到目前为止,虽然中石化一直在致力于关闭缺乏效率的小炼油厂,但整个炼油设备的开工率仍然并不理想,2001年这个数字为78%,比上一年下降了三个百分点,而埃克森美孚的炼油设备利用率为89%,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的炼油设备利用率更是高达96%。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最新统计,美国今年5月的炼油设备利用率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接近92%。

由于开工不足以及人员过剩等原因,中石化的炼油单位加工成本比法国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高出了69%,而中石油的炼油单位加工成本更是比后者高出了接近85%。一旦两大石油公司的炼油设备闲置,必然导致炼油成本急剧攀升,从而陷入更加尴尬的恶性循环。

成品油的进口配额取消后,虽然在经营权的发放方面政府仍然会考虑到两大石油公司的利益,但压力仍然是巨大的。尤其是新加坡、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陷入炼油能力过剩的泥潭之中,以新加坡为例,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在过去的12个月中,其炼油设备的利用率只有60%左右。

按照石油金融公司的估计,亚洲炼油能力过剩的局面可能一直要持续到2005年前后才会有所缓解。包括路透社在内的海外媒体也尖锐地指出,亚洲很多无法开工的炼油厂的效率,实际上远高于中国国内的炼油企业,后者最大的生存法宝不是市场,而是配额以及其他的政策壁垒。一旦这些壁垒被撤除或者降低之后,中国的炼油厂可能就要直面刀锋一样的竞争了。

记者在江苏、河北、山东、安徽等地采访中发现,许多拒绝被两大石油公司收购的独立加油站,均将批发市场的放开看成潜在的最大转机。它们对《财经》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在批发环节被两大石油公司垄断的情况下,它们要的只是“夹缝中的生存”。而一旦批发环节放开,允许它们购买价格更低廉、品质更出色的进口成品油的话,它们有信心在局部市场来挑战两大石油公司的霸主地位。

上一篇:金融改革须从全局下手 下一篇:IPO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