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27 02:49:06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

【摘 要】进行玉米的栽培对于农业的生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和高质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其中包括对玉米进行选种以及玉米的密度和施肥等因素进行了解,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因此,现将玉米在栽培过程中密度和施肥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希望能够给玉米栽培人员提供一定的数据和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玉米栽培;密度;施肥;重要性

玉米的栽培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对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才有可能保证玉米的高产性。其中玉米栽培的密度和施肥工作是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密度是固定的,但是施肥的方式和数量需要根据玉米的栽培环境和土质效果来确定。因此,要尽量降低投入,实现产量的最大化,才能使得玉米栽培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1.密度

1.1密度不合理产生的影响

(1)由于玉米本身是一种高秸秆的植株,如果密度较大,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光照。进而玉米的静安中细胞发育程度较低,形成富营养现象,玉米的节间会变长,植株的高度将超过正常的高度,接穗部位也有所提高。另外,玉米是一种室外作为,遇到大风天气就会出现折断的现象。

(2)玉米的植株增高就会出现浪费养分的现象,而且多数的肥料都对秸秆形成了养分的供给,这样就使得玉米在生长中缺乏养分,普遍出现穗小,籽粒干瘪的问题。无法实现玉米的高产。

(3)如果密度较大就会严重影响玉米授粉的时间,对于玉米穗的生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雌雄不调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其硬度也会明显降低。多数的玉米都会结成空杆子,对于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要想促进玉米的高产,必须保证花粉和花丝的结合,但是由于密度过大会造成玉米穗不完整的问题,其中结实率偏低,长势受到影响。

(5)密度大就会造成玉米的通风受限,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茎秆的强度降低,引发一系列病虫害的现象。在专业的技术人员看来,玉米的病虫喜欢在不透光的条件下生存。由于玉米的生长对于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如果环境受到一定的限制就会在秸秆上长出斑病,使得玉米减产。因此,无论玉米的种植选择哪种品种,其在栽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密度的合理安排,只有保证每个个体的生长环境最优,才能实现高产。以上几点主要是介绍了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对于玉米生长带来的影响。如果密度较小,不仅是对土地、光、热条件的浪费,同时也不会使得玉米达到一定的产量标准。

1.2解决对策

掌握合理的玉米栽培密度对于玉米的生长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在土壤的肥料较丰富的种植地中采用密度较小的栽种方式,如果营养成分较少,就需要将密度放大。玉米的高产主要由玉米穗的长势决定的,只有玉米穗的数量、重量都到达一定的标准,才能实现玉米的高产。一般看来,穗数和粒重和密度的大小成正比,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穗数和粒重与密度的大小就会成反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的培养中,其品种的耐密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进行玉米的种植要因地制宜,要根据玉米品种,地质条件以及养料的富含程度来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

2.施肥

众所周知,玉米是一种对于肥料的要求较高的作物,同时施肥也是促进玉米高产,保增收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玉米产量和施肥的数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在肥料中包含的氮、磷、钾是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因此,采用新型高效的复合肥形式,要在施肥之前对土质的营养成分进行抽样诊断,进一步做到施肥的平衡度,同时要有效地完善施肥的咨询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1存在问题

(1)追肥多用尿素,养分单一。

(2)追肥时间偏晚,经了解,多数在玉米展开叶13-15片时追肥,计算叶片数不准确。

(3)基本为1次追肥,对后期脱肥没有补施,因此产量上不去,玉米品质不好。

(4)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施肥的多用尿素,使玉米贪青晚熟,降低了产量与品质。

(5)追肥后不盖土,蒸发与流失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6)多数将肥直接扔到玉米的根部,造成贴近土面的茎节和地下老根被“烧”变红或黑褐色,轻者延迟生育期,重的不结穗或死秆。

(7)施完追肥马上浇水,使尿素溶水化开后随水快速下沉形成反硝化反应,养分流失,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2.2解决对策

(1)配方施肥。玉米一生中除需氮、磷、钾三要素以外,想获取高产再高产,提高肥料利用率,需要补充微肥,根据不同土壤情况施锌铜等微量元素肥料。如在施农肥的基础上用磷酸二铵225kg/hm2加50%硫酸钾75.0~112.5kg/hm2加40%硫酸锌15.0~22.5kg/hm2等一次性施入作底肥,既保证了玉米前期的需肥要求,也保证了后期对微量元素的利用根据不同地块进行配方施肥是保证玉米创高产的重要措施。

(2)合理、适时、适量追肥。“化肥追的早,株高棒子小。化肥追的晚,贪青要减产”。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特点,一生可分为4个时期,即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各个阶段的需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肥情况,在拔节期施攻秆肥,孕穗期施攻穗肥,灌浆期施攻粒肥。

苗期需肥量小,一般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不在追肥。但是,如有三类苗发生,应给予“偏食”追少量氮肥,可用17.5%碳酸氢铵等速效氮肥追施,从而保证苗齐苗壮。巧施拔节肥,此时玉米外部叶片6~8片,内部雌雄穗开始分化,是奠定玉米果穗大小、穗行数和每行粒数的关键时期,此时如缺肥将严重影响穗分化,造成小穗和空秆,应根据苗色和底肥的施入量进行合理追肥。缺者重追,施尿素375kg/hm2以上。地力好不缺肥的地块应偏晚些追施,即集中施攻穗肥。重施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雌、雄小花、小穗分化盛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的并进期,同时也是决定果穗大小、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肥达总需肥量的60%~70%,缺肥可造成玉米穗小、粒瘪、秃尖、植株早衰。如重施追肥可保证玉米穗大、粒多,取得较大的增产效果。一般追尿素375~450kg/hm2,密植品种可施到525~600kg/hm2。施肥量高的应分2~3次施入,尤其沙土地结合浇水增产效果更明显。在生产实践中,一次追肥的时间应在玉米展开叶片11片时进行,因为此时玉米内部小穗小花已开始分化,马上进入旺盛期,同时尿素入地后需6~7d才能发挥肥效,正好和用肥关键时期结合,促进穗分化及籽粒的形成。

(3)采用正确追肥方法。追肥方法应穴施覆土提高利用率,尿素当年利用率在覆土的情况下可达50%,如撒“六月雪”利用率只能达20%~30%。施肥时应离开玉米根部8~10cm,以防肥吸水造成反渗透将基部根茎“烧坏”。另外,玉米的老根不吸肥或吸收很少,主要靠新根和须根吸收,将肥放到新根和须根附近,有利于快速吸收,提高利用率。经多点考察,现在大部分地块土壤中缺钾,其表现为玉米的中后期底脚叶片黄的早,形成“镶金边”。因此,在追施的尿素里加60~75kg/hm2钾肥会增加产量。追完肥后不要马上浇水,要等2~3d,让肥溶解被土壤固定后再浇,使肥在氨态氮状态下时间拉长,促进作物吸收。

3.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的栽培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玉米的密度和施肥量进行控制是保证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虽然在玉米的栽培工作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栽培情况,掌握好合理的栽种密度和正确的肥方式、方法就可以促进玉米的增收。

【参考文献】

[1]李春俭,彭云峰,牛君仿,马玮,闫慧峰,焦润兴.土壤中的玉米根系生长及其研究应注意的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01).

[2]任伟,王永军,张玉强,杜宇,邓建华,赵素玲.玉米栽培疑难问题解析[J].种子世界,2008(01).

[3]曹文明,方向前,李忠芹,付稀厚,丁玉国.吉林省湿润冷凉区水果型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

上一篇:浅析电压互感器绝缘监测装置异常现象及处理 下一篇:活血止痛胶囊的制备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