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时间:2022-09-27 01:51:01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的人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和不足,结合学分制的实施,提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目标、措施及内容。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的挑战。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为了满足现代社会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有效的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索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1.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

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高校针对社会实践活动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然而学校的规定并没有一起学生的广泛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大部分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相差甚远[1],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认真开展社会实践。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局限少创新

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单一,通常局限于政策宣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明显使社会实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缺乏纵向的深入发展及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 ,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

1.3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空泛,注重表面效应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常宣传的多,实际做的少;在假期中响应号召临时做的多,然而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的少。内容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联系不紧密,同时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未达到使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而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4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缺乏制约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普遍采取定性评价方法,结合实践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运用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基本通过团组织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然而容易忽略实践的时间、质量等。大部分高校普遍采取召开表彰大会、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介绍等方式来激励学生。由于面窄量小只会对受表彰对象产生激励作用,但对全体学生缺乏广泛的激励性,使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同时,由于没有纳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全体学生也缺乏制约性[2]。

2学分制下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教学目标

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巩固文化专业知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基本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根本宗旨。让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社会实践课程将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并与专业教学相适应,在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获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是一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课程。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结合,高年级的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相适应,认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健康成才[3]。

3学分制下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3.1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管理规定

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的管理规定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学生参与的管理规定,其次是社会实践立项考核。其中要求学生服从安排,听指挥,自觉接受指导教师的教育、指导,遵守岗位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立项考核来衡量实践团队该团队是否可以立项,该团队成员是否有资格申请学分。

3.2制定明确的学分管理规定

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分值设计。新时期实施学分制下的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高校,总学分中实践学分所占的比重依然稍轻,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的比重,根据社会实践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分值。

其次,可以通过总体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学分认定体系。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将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及其成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高校素质教育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强学分认定体系的建设,同时完善实践学分认定的管理细则。学分认定主要考核申请学分学生的实际实践活动表现和实践成果,确定该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学分。学生社会实践课成绩主要由社会实践课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负责考核、评定,实践班级、班主任及指导教师的考核主要由教务处和团委负责。

3.3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激励机制

工作量的核定对于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指导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担任社会实践课指导教师的过程中,要认真按照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大纲规定要求,在社会实践前后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通过鼓励专业教师、综合导师和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要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在社会实践结束以后,学校可以设立“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对社会实践工作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根据给定的标准计算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补助。

4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4.1成立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委员会

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社会实践指导专家组成员。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直接负责,成员由教务处、团委和院(系)领导组成,在校团委设立学生社会实践课教研室,负责具体工作。社会实践指导专家组包括学校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师组成,负责立项考核、学分考核及工作量核定等一系列工作。

4.2设立分工负责制。

在校团委设立的学生社会实践课教研室,具体负责筹备、宣传、考核、经费管理及社会实践课程计划等工作;团委负责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按照示范性、窗口性、导向性原则,安排校内外社会实践岗位,协调制定岗位职责;社会实践指导专家组负责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答辩考核和学分的最终审核以及教师工作量的核算等。教务处负责将实践课纳入学期教学计划;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巡查各岗位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统计成绩并上报教务处和团委。学校明确社会实践课由教务处、团委、和院(系)共同实。,

4.3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实施实践教育的环境条件。建立稳定的、健康的实践基地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有利于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有利于实 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是有针对性地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惠.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2] 何文秋. 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探赜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

[3] 高 燕. 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文教资料,2007,(5).

上一篇:500kV同塔四回路大跨越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600m拱桥主梁截面抗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