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叫好等

时间:2022-09-27 01:17:19

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叫好等

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叫好

国家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已从7月1日开始实施,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被改为出口免税,还进一步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整力度和范围空前。

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我国已经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10次较大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出口退税政策设立之初,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全力推进出口换汇,并未太多顾及资源转换效率。时至今日,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盈余国家。显然,为解决外汇短缺而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作为出口创汇最重要支持工具的功效已告完结。

平衡贸易并非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主要目标。如果仅为减少顺差,鼓励进口的政策将更为直接;而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只能在短期内抑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中国不少出口商品长期以来给外商“低价倾销”的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出口企业的零散出口难抵国际寡头垄断买家的压价。外商在谈判中甚至将出口退税算进去,出口退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外国消费者的“补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十五”期间,我国出口退税总额为11944亿元,是1985年至2000年退税总额的2.2倍,年均增长33%,远高于同期税收增长水平。2006年,出口退税额更是突破了4000亿元。这些出口退税表面上由国内企业获得,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在和外商谈判时已经将其列入成本之内,财富的转移效应较为明显。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有保有压”,发出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此次政策调整虽然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低利润行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企业调整与提高的机会,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低成本、高耗费和大量挤占国际市场份额基础之上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借此机会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发掘新的利益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此,应该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及时调整叫好!

(广东/钟雁明)

克服经济“荷兰病”

“荷兰病”是指某种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上世纪50年代,因为海岸线巨量天然气的发现,荷兰一夜间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则逐步萎缩。这笔意外的财富令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逐渐消失,最终在多方面失去国际竞争力。

“荷兰病”一般有如下症状: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精加工产业不易发展起来;资源产业的繁荣以其他行业衰退为代价,从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口剧增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削弱了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差距也因资源条件的优劣而拉大。当前,这四种症状在中国经济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不同的是,中国经济“荷兰病”的病根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相对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言,中国的劳动力要素异常丰富。这让中国企业只需支付较小的成本就能获取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它也令一些中国企业失去了制度、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只需依靠对廉价劳动力的长期占有、通过产能的扩张就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本、土地与劳动力等资源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后,就挤压了其他类型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空间。

过度依赖劳动力以及外资的投入,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但却没有成就中国产业技术升级、财富增长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奇迹。要消除“荷兰病”症状,必须从病根上入手,在制度上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劳动密集”特点最为突出的加工贸易,要调整、细化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目录、商品及企业分类目录;对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取消对从事简单装配型加工贸易企业的部分优惠;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由“三低”化(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向高加工度化的演变和升级。

(苏州/龚震)

服务与价格“互动”?

日前,某航空公司上海航班晚点数小时,乘客因要求赔偿遭拒而拒绝登机,之后航空公司与乘客发生纠纷并报警,乘客遭遇催泪瓦斯袭击。对此,航空公司称廉价航空意味着服务也要差异化。

低价机票便意味着劣质服务,这简直是一种荒唐至极的谬论。该航空公司负责人说:“购秋航空公司的低价机票就意味着对低成本航空公司差异化服务的认可,航班延误不赔偿是春秋差异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

这就是说,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将随其机票价格一起打折,所以乘客遇到劣质服务只能自认倒霉。

实际上,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措施,正是其所拥有的廉价效应,才为搞促销的商家吸引来众多顾客,故促销活动本身就给商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由打折促销引发的一些效益流失,自然也只能由商家内部自行消化,而不是以劣质服务的方式或途径转嫁给消费者了事。比如,对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来说,中国廉价的产品可谓是天赐福音。《财富》杂志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廉价产品便给美国消费者节省了约6000亿美元,给美国制造商节省的零部件进口费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些出口至美国的中国产品在质量上并没有随其价格一起打折,不然,它也就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了。

再者,服务质量随价格一起打折,还必然会损害商家自身的商业信誉。要知道,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制约守信的力量来自交易双方对长期性的期待,商家若欲借价格优势扩大其市场份额,却又要以劣质服务降低其经营成本,则势必会导致其交易成为“一锤子买卖”,其商业信誉也会遭受很大损失。这样一来,对于商家而言,别说是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即便是简单的生存恐怕都将岌岌可危了。

(河南/周士君)

上一篇:服务与被服务 下一篇:特别国债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