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为何难获企业家捐赠

时间:2022-09-27 01:13:04

中国大学为何难获企业家捐赠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一千五百万美元(约九千三百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时强调,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作为企业家,潘石屹把自己挣的钱捐资,捐给谁,是他的权力和自由。一些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大学,是质疑错了对象。应该质疑的是:中国大学为何难以获得社会的捐赠,包括企业家的捐赠和校友的捐赠。

大约在四年前,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八百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曾在国内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母校,却要把钱捐给耶鲁大学?网友们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四年之后,网友们对潘石屹的质疑,与当年对张磊的质疑几乎一样,稍微不同的是,有网友质疑他为何赚中国人的钱,却要去捐赠美国大学。

说实在的,如果这就是中国的慈善捐赠环境,很多有意愿的捐赠者,不会在网友的道德绑架下改变自己的捐赠意向。成熟理性的慈善环境,应该尊重捐赠者的意愿。至于国内的学校、慈善机构如何才能获得捐赠,我们不应该去指责捐赠者不爱国,而是要反思自身的公益事业是否做得规范、专业。

我国大学相比世界一流大学,在社会募捐方面做得很不好。大多数全国重点大学,只想着争取国家经费(教育拨款和课题经费拨款),并不重视社会募捐资金,在回报捐赠者以及使用资金方面,也时常引发争议,比如学校回报给捐赠者冠名、学校和企业间进行利益交换、使用捐赠资金不透明等。而国外大学,有专业机构负责募捐,社会募捐的经费是保证学校独立办学的重要力量,学校在给捐赠者冠名、使用捐赠资金方面,有规范的制度,包括通过学校理事会决策、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捐赠者并不能干涉学校的办学等等。

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办学经费必须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因此,捐赠者并不担心捐赠的资金会被滥用或被挥霍掉。可我国内地高校则不然,由于缺乏现代大学制度,近年来就连国家拨付的经费都存在被挥霍甚至贪污的情况,因此,很多捐赠者对捐赠内地的大学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试想,时常听闻中国科研经费只有40%用于科研这样的消息,还有多少人会认为中国大学缺钱,缺钱的大学会这样对待紧缺的经费吗?

就连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积极捐赠者也很少。大多情况下,一名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与母校失去联系,只有等到某一天功成名就,才会被母校“重视”。有一些高校担心学生一毕业就“人间蒸发”,还扣押毕业证书,以此要求学生必须在离校前偿还贷款。如此功利地对待校友,怎么可能让校友真正关注母校的发展?而美国大学,不但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也会通过校友会组织,持续关注校友的事业发展。像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近50%(这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普林斯顿大学高达70%),我国有哪所学校能做到这一点?

尊重捐赠者的权利,和尊重学生的权利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只有学会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不是动辄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权利,才可能不断进步。就学校的办学而言,只有每个办学者尊重学生的权利,真正对教育负责,才能办出高质量、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

【原载2014年7月25日《南

方都市报・个论》】

题图/毫不手软/蒋跃新

上一篇:最后一个耍牙人 下一篇:吃走春季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