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

时间:2022-09-27 12:13:43

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

安徽会馆,又名东廓堂(敦化堂),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上塘河北岸。西临来凤桥。东近下津桥。该建筑为明末清初典型的会馆造式,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其主要承担祠堂(安徽同乡举行丧俗的地方)的功能。移建前该建筑已破损严重,仅存朝南两路,建筑面积约774平方米;另据查考,其东路有三进,依次为头门、轿厅、大厅。均为五开间,大厅为该建筑的主要特色部分,面宽18米。进深六檩11米,前为鹤颈轩、梁架扁作,后为船篷轩;西路有两进为生活区,有民国四年(1915)吴县县政府布告石刻等遗迹。解放后曾先后辟建成为枫桥小学,朝阳小学等。现已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好事多磨,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修复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00年,因西环高架建设的需要,也为了配合整个苏州环古城运河的改造治理,2004年初,依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办文单:关于落实安徽会馆移建的批示》(文件编号:2003年下字1307号),终于由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有资深经验与技术的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修复并开始进行实质性的保护统计与施工整理。

按市府要求,现会馆复建地址移至原址东约百余米处,位于苏州。西环路来凤东桥引桥东堍。根据原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安徽会馆工程建筑面积690 M2。其余为天井、露台、通道等。另有庭园及周边配套绿化5225.21 M2。该会馆建筑为院落结构,单檐、屏风墙硬山、砖木结构。竖向承重为φ160―φ240原木立柱。主屋面采用仿古蝴蝶瓦,清代徽式龙吻脊。南立面由徽派牌坊式门楼及两侧砖细照壁、徽式石库门构成。室内通道檐廊四周环通,与门厅、轿厅、大厅相含。该会馆建筑东西宽32.14米,南北长64.20米(含露台),至南端古京航运河;檐高3.60米,建筑屋脊高度4.50~6.70米、门楼脊顶标高8.70米,为清代典型徽派建筑风格。

由于上塘在苏州城市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我们根据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与设计要求,在施工注重水道和本体建筑联系的同时,力求使古建筑、旅游、城市生活、风景区风貌保护及交通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此,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努力使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显露出来,形成局部的“传统水乡空间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考虑到该区域目前已新建高架,因此我方按照设计要求,旖工时适当调整“安徽会馆”的屏风墙体及增加门楼脊顶高度,并在南沿古运河露台码头的处理上,使其跟环古城原驳岸连成一体,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亮点。

2 在移建、修复“安徽会馆”施工时,我们在观念上尊重历史原貌、反映历史信息,又从行动上调用能工巧匠,并至歙县实地考察,以确保在该建筑南立面与内部屏风墙脊顶的施工处理上充分体现本会馆建筑的徽派特色。

3 设计将该建筑融入上塘河的整体节点空间中,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同样按设计意图与图纸要求,留下足够供人活动、休息、交往的空间和设施,如按设计要求配置的庭院环境绿化,及新增的会馆西侧的入馆金山石园路,既满足了消防通道的要求,又给游人以一种伸展空间,整个布局创造了和谐优美多样的滨河环境。

安徽会馆工程决算造价329.8万元。开工初期并未包含绿化。工程的建设单位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并由苏州市文广局负责监督验收;太湖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所编制的《安徽会馆移建保护规划方案》在经文广局审批后,由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冶设计研究室负责对旧有材料整理统计后最终设计出图。苏州景原工程设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的现场监督。

整个安徽会馆工程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山石码头、露台(广场),门厅,轿厅,大厅,其间又连以两侧辅房及走廊若干。会馆基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条基与独立、构造柱基。辅以MUIO砖基和C25钢筋砼地圈梁构成(露台码头处为浆砌驳石基础);主体则为全术构架与砖砌混合结构;以钢筋砼构造柱、圈梁、屏风墙压顶联结MUIO墙体围护。

由于旧有建筑破损严重,许多历史信息已轶失,根据之前浇料调查,可知建筑原格局的部分信息如下:

1 码头、露台――该码头形状为马蹄形;露台部分设有八字形照墙两座,中间植有两棵古银杏树。照墙东、西侧各设石窟门一座,其背弄延伸至轿厅南包沿,地面铺有人字型砖;

2 头门(即门厅)――为五开间,五架粱结构,设有轩廊,地面铺方砖。上方挂有“教化堂”一块匾额;

3 第一进天井――只有罗汉松、柏树、梧桐树、香椿树各一橼(意为:松柏同春);

4 轿厅――为五开间,六架粱,中柱结构,中设屏门,东西两边间设有门洞,地面铺方转;

5 第二进天井――中间设有过道连接轿厅与大厅,形成工字殿形势,两侧配有吴王靠并设有东西花坛各一个,坛内植有牡丹、芍药;

6 大厅――为五开间,四架梁结构,前为粱架扁作鹤颈轩,后为船篷轩,厅上方挂有“上天路”匾额一块,大厅前候都以屏门隔断。

我司受业主委托,在开工前已请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勘测现场地质条件,其报告于2004年9月8日给出(勘查编号:2004-K-471),情况如下:

1 施工场内原始地面标高2.76~2.91m,平均标高2.84m。

2 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或素填土;②黄褐色粘土;③粉质粘土;④粉土夹粉质粘土;⑤粉细砂;⑥粉质粘土。

3 场内地下水(浅部),为潜水和微承压水;潜水初见水位标高0.81~0.91m,稳定水位标高1.21~1.33m,微承压水稳定水位标高0.80~1.00m。

作为有针对性的市级文物保护项目的修复工程,我们在实际复建施工中,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部署进行:

第一阶段:包矧日木料的筛选、归类、整修、编号;审图、阅图及定位放线、现场勘察,编排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新料摘备制作,机械进场,组织人员进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等事项。

第二阶段:进行新旧木料及基础白蚁防治,下水道敷设施工完毕后,实施木构件移建,屋面施工复建,望板浇刷披线。铺设瓦件,修筑屋脊。

第三阶段:进行木构件古法麻布生漆批裹打底。广漆工艺施工,砖细方砖铺设施工。电气工程穿插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考虑到工期及场地等问题,其中大木结构(木屋架)、木装修等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古建筑标准在园林发展公司斜塘基地配料、修缮、加工制作完成后。再运至现场拼装。在修旧如旧、物尽其用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在确保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尽量修补,采用挑选、整修后的原有旧料原位恢复;其次,视各部位旧料腐朽不可修复情况,遵循尺寸由大改小原则替换至另一部位;最后,剩余木料实因腐朽、尺寸不合等原因,而报废不可用时,则考虑重新添加花旗松、杉木、香樟等与原构件相同材质的木料制作。经现场会同监理实测统计,实用旧料占原有旧料的百分率为33.97%,达到了预期的使用率。

屋面工程是综合反映园林建筑施工质量与观感的重要方面,也 是对于其功能和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在实际施工时,根据会馆的旧有照片,采用传统屋面小式做法。即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四”,并经逐块审瓦、沾瓦。基层处理却又有别于传统做法:根据设计要求,珊采用先在望砖上铺设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密闭铺贴到位后,再坐浆铺瓦。这一举措,在不改变建筑旧有外观效果的前提下,确保了建筑物的防水使用要求,同时也克服了旧式古建筑小青瓦屋面在实用性(即屋面防水)上的一贯缺陷,虽经历数次大风雨雪,无一处渗漏爬水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工程徽式砖雕门楼施工中所用的砖细斗拱、插角、花兰柱及砖细戗角、飞椽等,各雕刻构件均严格参照歙县徽派建筑精雕制作,其形象逼真、线条清晰、气势巍然,依稀可见徽州古文化的底蕴。

纵览整个屋面工程,在外观上弧度自然、轮廓分明,瓦楞花边滴水齐直,檐角曲线优美,鱼龙吻脊、回纹头等制作精细、栩栩如生,虽未尽其神,确也得其韵之七八,达到了设计上的预想效果。

整个安徽会馆移建保护工程于2004年9月25日正式开工,至2005年12月25日工程竣工,历时3个月。期间有南侧沿河驳岸码头的方案变更、审批等问题,其后又有会馆西侧石板道路、雨水管井及庭院环境绿化等工作量的增加。在施工过程中我方与绿化站业主代表、现场监理及设计单位紧密配合,并明确内部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抓好工序管理,坚持边操作、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自检、互检、交接检,对每一道工序都认真上报监理验收,做到现场施工负责人、质检员与监理工程师三把关,特别是对设计上的一些疏漏也经常性地联系、征询设计单位,努力把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无形中。

安徽会馆移建保护工程自开工至竣工验收,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无大的质量事故隐患,分项工程自检、自评及时,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综评(自评)分部工程:地基基础、主体、装饰(木装修)、屋面及绿化、安装工程各大分部均达到备案质量验收合格标准,竣工观感自评总得分93.2分。这与业主和设计单位的支持、监理的督促以及每个现场施工人员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拥有古建筑、园林绿化和文物保护修复三壹级资质的企业,工程的质量与我们的声誉无疑是息息相关的。安徽会馆的圆满复建,不仅给苏州市政府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为苏州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协心意,仿佛是交还给了苏州这座古城一个遗失了多年的麟子,让我们每一个设计与参建者感到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斜倚来凤桥,俯瞰整个安徽会馆,其建筑院落外观古朴自然。徽式造型别具一格,掩映在竹风杏林间,庄重但不流于笨拙,朴实却又不失雅致。远远望来,映衬着落日的余辉,绿影婆娑,倒影连连:运河、石阶、栏杆、码头、门楼,景致俨然,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仿佛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昔日徽商的风华与漕运的繁荣,引领人们的思绪跨越时空,回到从前。

上一篇:“高水平均衡陷阱”浅析 下一篇:从“法制”到“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