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

时间:2022-09-27 12:06:39

浅谈在高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

对于将来要从事教育工作的准教师们来说,较强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养。语文学科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一、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人能够较好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积极的训练,日积月累,才能由涓涓细流汇涌成河。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文学鉴赏是“欣赏活动只在于作品文本和欣赏之间,只在于他们之间构成一种双向流动的理解,想象和情感交流行程。”在这样的精神对话与交流中,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认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并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为表达和交流储备营养和能量。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文本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世界,并投入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文本和作家进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比如,我们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放映根据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同名电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情境,逐步接近作品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再结合作家特殊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对文本进行具体微观的赏析过程中要让学生明晰一个连续性的逻辑问题,即在地坛中,史铁生在思考着什么,最终得到了怎样的答案,他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哲思与人文关怀的文章,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因为身体的残缺,史铁生最初承担着巨大的精神苦痛,进而想到有关于死的问题。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他看到哪怕是最卑微纤弱的小昆虫都在尽情地享有生命之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无比的勇敢,激起了他对生命的热情,感到了生命的可贵,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并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由史铁生身残志坚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遭遇的困难、挫折或痛苦,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与文本形成共构性的交流与对话,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诵读美文,培养语感,增加人文底蕴。

诵读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意境优美、充满哲思的诗词、散文要多读以成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最初读时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为主眼,再读时就得留心鉴赏了。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不可再囫囵吞咽,要细细咀嚼。”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正确地处理好音调、节奏与情感等。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与旨趣,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此法最适宜。比如,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反复的模仿朗读中把握词中的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体会词人斯时斯境内心复杂万端的愁苦情绪。

不仅要反复地读,还要仔细地咀嚼、涵咏,体味文章的艺术之美,以提升自己的语言品味。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来说,在反复的咀嚼与涵咏中会慢慢体味出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力与妙处,体味到他综合运用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给我们描绘出的荷塘月色的朦胧婉约之美。在这种细细地咀嚼与揣摩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敏感度与语言素养。

第三,对于美文,我们不仅要多加诵读和品味,还要能够进行评价,能够写出合理的鉴赏评论文字。鉴赏重在感性审美,评价则重在理性判断。或者说,评价是文学阅读的高级阶段。它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对作品能够从某个角度比如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艺术技巧等进行言之成理的阐释与解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动笔去写些文学鉴赏性文字,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通过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与社交中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话语具有饱满的血肉,而不是枯燥干瘪的。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引领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艺术殿堂,让学生饱含兴趣地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二、在实践中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够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激起学生“说”的兴趣与欲望。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并给他们提供说话的机会,可以采取朗读、复述、讨论、演讲、口头作文等形式来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地指导,使他们能够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说”,即态度要自然、普通话要标准、声音要洪亮、语言要流畅、内容要明确、情感要丰富。只要我们按照要求长期地坚持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升。

当然,仅有课内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课外多花些时间来锻炼口语。好在高师阶段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使得课外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机会开展较多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锻炼自己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比如可以多组织些学生感兴趣的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以及小品戏剧表演比赛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在方法与技术上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教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方法,使得训练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以做到字正腔圆,使学生知道怎样处理好语调、语速和节奏,怎样运用修辞,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怎样运用表情、手势和姿态等来辅助表达。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投入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梁燕.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05,(06).

[2]白丽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J].黑河教育,2008,(01).

[3]史玉霞.以情表达用心交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徐素伟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223800)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策... 下一篇:用情感教学点亮学生“文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