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距视角对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的初步思考

时间:2022-09-27 11:30:30

基于差距视角对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的初步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宁夏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与全国的对比,总结宁夏在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进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差距,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探讨了形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一些初步思考。

关键词:差距视角;和谐;富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党的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也对“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提出了“五个翻番、六个提升”的具体要求。“五个翻番”即:2016年比2011年相比,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六个提升”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宁夏地域小、人口少,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集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气候、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等在西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宁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对其他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夏属于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全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40万,其中回族人口占35%。自古以来,宁夏一直是多民族融和相处的重要地区,既是保障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西北边疆重镇,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迈出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坚实步伐。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060亿元,与2006年相比,5年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375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92.3%,比5年前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5年年均分别增长29.1%和27.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579元和5410元,5年年均分别增长13.9%和 14.4%;城镇化率达到49.8%;启动了新一轮35万中南部生态移民攻坚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9.8%提高到2011年的11.4%。

二、与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目标相比存在的差距

宁夏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产生了较大差距,而且区内不同区域也呈现出一定的差距。一是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宁夏中南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总人口占全区的36%,是宁夏的“半壁河山”。但是,由于受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制约,2011年经济总量不到全区的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69%和57%,城镇化水平仅为14%,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近36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宁夏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职业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足且不平衡,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依然较差。饮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全区还有109万人生活在水源保证率低、水量水质达不到饮水安全标准的地区,遇到干旱年份农民必须到几十里外取水,饮用水支出较高。三是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1年,宁夏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和78%,还有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区内不同区域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兴庆区为21235元,比最低的红寺堡区高出76%;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兴庆区为7804元,比最低的海原县高出1.2倍。四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宁夏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所包围,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北部灌区盐渍化土地面积占灌区面积的41.5%。中部干旱带人口密度超出联合国标准上限的1.5倍,绝大部分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人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南部地区中坡耕地占耕地的70%以上,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三、造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概括起来讲有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不同,影响到它们之间的区域分工格局、各自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的多寡。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宁夏地域分工的重要依据就是各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资源丰富区域的主导产业往往是资源型产业,这与资源贫乏省区的主导产业一般是非资源型产业恰好相反。二是经济基础条件。一般而言,经济基础条件好的区域往往在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并能获取更多利益,就会利于其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多年来,北部地区的发展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中南部地区,对资本、人才的吸纳力也好于中南部地区。据了解,宁南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低,除固原市外,其他市县国有四大银行撤销了原来的营业网点,使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难度进一步增加。三是社会基础条件。社会基础主要包括区域的人口状况、文化水平、社会观念及创新能力等。比如,人口增长一方面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裕的潜在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人均经济总量水平降低。此外,区域文化水平对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往往具有促进作用,人口的现代思想意识、市场经济观念、价值观念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四是要素区域流动的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往往按照收益率的大小从收益率低的地区流向收益率高的地区进行梯级流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持续的要素区际单向流动现象,即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差异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缩小差距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思考

(一)以加快沿黄经济区建设为核心,推动山川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辐射带动中南部山区发展。推动沿黄城市带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和完善符合国际化发展需要的综合服务体系。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推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纺织、清真食品产业集群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创新符合城市带发展需求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

(二)以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为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入园,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增加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健康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满足群众就医需要,稳定解决看病贵问题。加快完善城乡文化、体育、广电等服务体系,力促公共服务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培育统一、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大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力度,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购买公益性岗位。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大各类惠农补贴力度,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以经济和财政增长速度为参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长效补贴联动机制。继续提高企业基本离退休费、城乡低保等各类社会保障财政补贴标准。加大对五保、残疾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四)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基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完善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实施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三河源”保护、贺兰山生态防护林体系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加快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建设。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审批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进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生态化转型。加强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及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集污管网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05).

[2]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11(02).

[3]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09).

作者简介:杨学忠(1968-),男,山西祁县人,职称:经济师,学历: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从事区域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七台河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下一篇:关于我国投资连结保险发展历史和现状因素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