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金融支农经验之借鉴

时间:2022-09-27 11:05:34

国外金融支农经验之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借鉴美国、法国及韩国金融业支农的一些经验,提出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国外金融支农的经验

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在联邦政府的资助支持下,美国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建立了具有政策性的农村信贷支持体系。韩国也建立了由农协、城镇银行、地方银行、村金库、信用组合构成的完备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法国在19世纪就建立了农业信贷地区银行,20世纪30年代又将合作性质的地区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分别作为其省级机关和基层信贷组织,形成全国性的农村信贷体系。同时,这些国家的农村保险机构也比较健全,如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和私营、政府和民间相互联系的双轨制农业保险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主要作用。美国政策性的农业信贷体系主要由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组成,两个机构都有一部分资金来自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或资助。信贷机构包括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三部分。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长期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政府农业政策,对农业实施有效控制,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农业信贷机构除包括农产品信贷公司外,还包括农业家计局和农村电器化管理局。此外,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美国进出口银行和小企业管理局也在相应领域作为农村政策性业务的补充。

丰富的信贷服务品种满足了农村多元化的需求。美国各金融机构都在全方位地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农产品信贷公司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为抵押向农场主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联邦土地银行主要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中期信贷银行主要支持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银行则主要对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为了支持农产品出口,美国政府还常采用出口信贷。韩国为调配和提供农业开发所需资金,农协开设了中央会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国际金融以及以农民组合成员为对象的相互金融业务,为经营规模小的农民提供信用保证等业务。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韩国政府向农民普遍发放长达30年的低息贷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使用扩大了金融支农效果。美国等国家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保、基金、信贷政策、利率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项目开发和农业现代化。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国政府对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并随着贷款的增加,补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美国联邦银行规定,凡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25%以上的商业银行,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韩国政府为了提高互助金融的资金实力,允许互助金融业的储蓄利率比一般银行高1%~3%。法国对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国家发展规划的农业贷款项目,都实行低息优惠政策。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是法国唯一一家享受政府贴息的银行,贴息资金一直固定由农业部从政府拨给的农业年度预算中统一支付给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几点启示

从国外的经验看,建设新农村支持农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商业性银行信贷,因为商业性银行信贷有其自身的市场运行规律。应多管齐下,通过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方式,调整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发展农业保险等多种措施来满足农村日益多元化的资金需求。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拓展政策性金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机构数量和业务范围。机构上,除做大农发行外,宜将国家开发银行纳入政策支农的范围,并按农业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业务上,国家开发银行主要增加农民创业、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农发行负责小额农贷、扶贫贴息、教育助学、农民生活、农产品流通及出口等信贷服务。鉴于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其农村的机构网点不宜再撤,应划归农业发展银行,以适应业务扩大的需要。二是准确定位农村信用社职能。我国农村信用社是迄今为止离农民最近、在农村点多面广的唯一农村金融组织,从节约改革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考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应当借鉴美、法、韩经验,办成为社区提供多种信贷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区域性互助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定位好邮政储蓄职能。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后要将其办成为农村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大胆吸收民营资本,业务重点放在服务农村、支持“三农”上。四是创新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较大,在缓解农民融资困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有益作用。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导致农民借贷成本高,潜伏着较大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民间借贷予以规范和创新。

构建支农财政货币政策联动体系。一是调控资金流动。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本地农村经济,取消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优惠利率,改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计算利息,允许其发放低利息农业贷款。二是用好利率政策。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过高,应予取消。应区别农户小额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及工商业等行业贷款,分别实行下浮、不浮或少浮利率。对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创业及教育助学和生活贷款应实行零利率,通过财政补贴弥补相关利息损失。对农村公益事业如水、电、路、网络建设及自然灾害防护工程建设投资,国家财政应承担主要责任,银行解决配套资金低息贷款,贷款利息收入给予税收优惠。三是下放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权限。把再贷款、再贴现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级支行,由支行根据实际需要申请再贷款、再贴现金额,发放对象扩大到所有支农金融机构。允许农村信用社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拓宽其融资渠道。

创新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一是创新信贷品种。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用于农村水、电、路、信息网络等建设以及防护自然灾害设施建设,可由政策性银行负责发放,期限最长可达30年,承贷主体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由财政担保。开办农业产业周转贷款,采取“按年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解决长期资金需要;根据需要随时为农村中小企业和种养业主提供信用流动资金贷款;比照小额农贷的运作方式尽快推行大额农贷;吸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国家、省级重点农业项目的银团贷款,帮助拓宽信贷领域,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二是创新结算手段。加大农村金融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支付业务,逐步实现支付结算的电子化、信息化处理,解决资金到账难、清算难的弊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使用汇票、本票、信用证卡等各种结算票据,不断丰富农村的支付结算品种,拓宽结算方式。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发农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债券融资、票据融资、中介融资、股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四是构建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收购价保护制度、粮食储备制度、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的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可借鉴以上三国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在农村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可以商业保险为主,政策性保险为辅;在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对商业保险,中央银行可以提供再贷款支持,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除财政直接弥补亏损、允许其免税经营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农村建设国债和彩票筹集资金来源。同时,对商业性农业保险除执行现有的免税政策外,还应对其亏损视财力给予一定弥补;对投保农户,视财力给予一定比例保费金额的直补。(作者为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行长)

上一篇:合理划分中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 下一篇:依靠“人才工程” 构筑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