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文化 占领新农村阵地

时间:2022-09-27 10:39:54

建设健康文化 占领新农村阵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设新农村健康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观,融入文明乡风之中,可以让农民心情舒畅,和谐安定,陶冶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之中。

一、农村健康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健康文化的支撑和参与。

1.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在广大农村,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这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相悖的,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催化剂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的乡风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村容整洁不仅反映农村的外在形象,也反映农村的文明程度,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整洁的村容村貌也是农村文明的象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无法推行。

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就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有的地方也仅局限于在重大节日时搞些文化娱乐活动。2.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3.基层文化站、村文化点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项目难以得到实施。4.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严重老化。5.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比如赌博斗殴、求神拜佛等迷信、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突出。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建设直接对接农民需求,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

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使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农民感兴趣的书籍,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送电影下乡时,要求电影有一定的质量,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送知识下乡,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与科技知识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普及网络知识。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弘扬优秀文化。利用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树立追求和谐理念,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市、镇、村从切磋“民间艺术”开始,到联手参加省级、国家级及海外各种“民间艺术”大赛,不但原有矛盾得到了化解,而且关系变得十分融洽,成为当地文明村庄的示范典型。

(二)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扎扎实实抓大文化

要在继续抓农民文化基础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同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狠抓农村科技普及和新技术的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大力推行“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工程,做好养殖、种植、特产各业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队伍。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扩大就业门路,提升其劳动力价值。抓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文明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抓普法活动。要继续扎实地抓“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抓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生活。要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要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搞好农村建设与规划。加强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

(三)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农村文化建设

将农村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显示农村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并且和现代文化有益的结合。每到传统节日,农民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龙舟、民间戏曲等将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农民是农村的核心,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必须改变单一形式,把现有资源和当地的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农村文化与农民“零距离”进行挖掘和整合资源,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工作重心要下移,要把工作面向基层广大群众,特别老年和青少年。经常组织策划带有示范性、导向性、节庆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大力发展业余文艺队,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组成能肩负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自治组织。

(四)要重视培育文明乡风,破立结合、扬弃并举

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行动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在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学习科技、诚信守法、开放进取、奉献拼搏、艰苦创业等新型乡风。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加大投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的农民,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基石。为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民普及文化、普及知识,促进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和健康质量,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的和谐稳定需要健康文化的引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希望我们能够关注农村文化建设,也希望健康的文化能够完全占领中国农村这块广袤的阵地。

上一篇:富翁和他的酒 下一篇:倡导音乐教育第一人――孔子的艺术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