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布局规划工作汇报

时间:2022-09-27 07:55:56

畜产品布局规划工作汇报

20*年,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依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年)》的总体布局,我局编制了《*优势畜产品分品种专项规划》。规划实施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牧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促进现代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我省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承接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工作,农业部颁布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年)》,并下发了《关于请报送各省(区、市)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函》(农计(发展)函〔20*〕93号),据此我局编制了《*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年)》。

一、20*-20*年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效

1.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肉牛生产呈现出“东黄、西红,中改良”的格局,东部地区以延边黄牛和延黄牛为主体的生产体系;西部地区以草原红牛及其杂交牛为主的生产体系;中部农区以西门塔尔、夏洛来杂交牛为主体的肉牛生产体系。其中德惠、东丰、东辽、扶余、公主岭、桦甸、蛟河、九台、梨树、农安、舒兰、双辽、通化、通榆、伊通和榆树等16个县(市)被国家列入东北肉牛优势区,比20*年时增加了9个县(市)。肉羊产业主要分布白城、松原、长春和四平地区。其中长岭、大安、镇赉和通榆等4个县(市)首次被国家列入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生猪产业发展,无论是从饲养的总量、生猪的质量、规模饲养水平,还是从活体外销数量、宰后加工转化的能力看,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中部生猪生产核心区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4个地区。西部生猪生产潜力区包括松原、白城、四平3个地区。东部生猪生产特色区包括吉林、通化、白山、延边4个地区。其中农安、榆树、公主岭、梨树、德惠、九台和舒兰等7个县(市)被国家列入东北生猪优势区。奶牛产业增长迅猛,目前全省存栏超过万头的地区有长春、吉林、四平、白城和松原。肉鸡产业发展平稳,主要在德惠、农安、公主岭、磐石、前郭、梅河口、舒兰、柳河、辉南等9个县(市)。特种经济动物包括貂、狐、貉、鹿、蜂、蛙等六种的养殖业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我省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貂、狐、貉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城等地,为牧业新兴产业;鹿、蜂发展历史更为悠久,为牧业传统产业,主要分布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白山、延边等地;林蛙作为特产美味之一,近年来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边等东部山区、林区。

2.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五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的强牧惠牧政策,有力的推动了优势区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全面带动了全省畜牧产业的大发展。20*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29万头,期末存栏644万头,出栏385万头,牛肉产量达到59.3万吨,与20*年相比,分别增长27%、32%、20%和246%。全省肉牛存栏数量和牛肉产量,在全国都处于上游水平。全省肉羊饲养量达到850万只,其中存栏485万只,出栏365万只,羊肉产量4.56万吨,与20*年相比,分别增长22%、24%、20%和228%。全省生猪发展到3600万头,其中存栏1400万头,出栏2200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78万吨,比20*年分别增长45%、51%、42%和256%。全省奶牛存栏21.5万头,牛奶产量达到47.3万吨,比20*年分别增长84%和1*%。全省肉鸡饲养量达到4.32亿只,其中存栏670万只,出栏3.65亿只,鸡肉产量101.5万吨,与20*年相比,分别增长12%、11%、13%和18%。

3.优势畜产品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30多家,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药、冷冻储藏6大门类。年加工能力100万头,实际加工60万头,加工品种达565个。到目前,全省肉牛加工业共有1个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共有6个产品被评为*名牌农产品;皓月公司的皓月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辽源金昌公司的龙山金昌被评为*著名商标。全省肉羊生产加工大中型和小型屠宰加工企业共有20多家,年设计屠宰加工能力在*0万只左右,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在长岭县建成投产了年屠宰加工50万只的肉羊屠宰加工厂和熟食制品厂;长春皓月清真肉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屠宰加工10万只肉羊的屠宰加工厂,全省肉羊实际屠宰加工能力已经达到50万只。全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发展到338个,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475万头,实际屠宰561万头,带动农户13万户。全国生猪屠宰加工业“三巨头”的金锣、雨润集团,先后进入我省。此外,四海、高金等域外一些大的加工企业也纷纷进入。肉鸡加工企业在长春、吉林、通化、白城4个市发展比较快,占全省总数的70%;从企业加工带动力上看,德大公司仍然处于龙头老大位置,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乳业加工方面,域外的龙头加工企业,如蒙牛、完达山、雀巢、辉山等纷纷进入我省,以投资建场、建奶站等方式加大对我省奶源的争夺。省内的广泽乳业、新希望、春光等加工企业也加入到强手如林的乳制品加工领域一试身手。我省貂、狐、貉皮草加工企业已投产的有2家,即汪清县的宏辉皮草有限公司与泰发洋飞皮草有限公司,年加工皮张70万张,皮张主要销往浙江。鹿茸及鹿副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双阳区,产品达38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南方、沿海地区及国外,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蜂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经营蜂产品万吨以上。蜂业巨头—汪氏集团在安图投资1.1亿元,建设蜂产品系列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9000吨。通过企业与养殖户的联动,企业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管理标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也在逐步逐步推行。较好地解决了养殖户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提高了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加快,畜牧业正加快向资源优势区域转移和聚集。

4.优势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一是合作组织日益壮大。全省共成立了各级肉牛经济协作组织20个,加上8个综合性的牧业经济协作组织,总计28个。以销售肉牛为主的牧业经纪人2534人,年销售肉牛112.8万头,占全省肉牛出栏量的32.2%。二是专业市场初步成型。目前全省共有以伊通县营城子黄牛交易市场、榆树市五棵树黄牛交易市场、东丰县那丹伯黄牛交易市场、双辽市玻璃山黄牛交易市场、吉林北方黄牛交易市场等为代表各级黄牛交易市场135个,年交易量可达200万头,形成了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销售渠道。近几年,羊肉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扬,拉动了肉羊产业的发展。全省活猪及产品外销量大幅增长,外销领域进一步扩大,全省活猪外销量20*年达到800万头。在生猪传统销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内蒙等地市场份额不断增大的同时,还开辟了江西、四川、重庆等生猪主产区,对保障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畜禽良种供种能力得到了较大加强。通过从国外不断引进优良畜禽品种,畜禽品种得到了丰富,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种畜禽场,提高了供种能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发展进程。全省现有各类种畜禽场2*个。种猪场94个,其中:原种猪场7个、扩繁场87个;种公牛繁育中心1个,种公牛站4个,种牛场12个;种羊场14个,其中:肉种羊场6个、绵羊种羊场8个;种鸡场60个,其中:祖代鸡场3个、父母代鸡场57个;种兔场11个,种鹅场4个,种鸭场1个,种鹿场3个,种犬场2个,种鸽场4个,种蜂场2个,种貂场1个,种狐场2个。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全省用于养殖业发展的投入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协调,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我省优势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是受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和功能以及信贷规模所限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我省银信部门的信贷资产历史性包袱较重,信贷资金管理信用等级在全国较低,信贷规模、权限相对较小,贷款手续繁、审批链条长、门槛也较高,极不适应我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多样化融资的短、频、快的实际,亟待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多元化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

2.产业化程度不高。全省“养、加、销”各环节联接不紧密,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机制不活,经济实力较弱,运转不力,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和基地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市场、中介组织、技术服务和养殖场、农户之间结合不够紧密。产品加工规模小,初级粗加工产品多,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

3.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亟待加强。一是猪、牛、羊等畜禽良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尤其是肉牛、生猪种畜更新得比较慢,存在着近缘杂交、质量退化的现象,畜禽良种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基层人工授精站点设施陈旧。目前,全省猪、牛、羊、狐、貉、鹿等人工授精配种站点所用的人工授精设施基本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采购的,十分陈旧,急需更换。三是种畜禽监管工作不到位。由于经费问题我省在对种畜禽依法监管、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滞后,对猪、肉牛、奶牛、肉羊等畜种后裔测定无法开展。

4.部分畜产品品质不高。由于品种改良的不规范,饲养管理的不科学,致使一些种类的畜产品品质不高,肉品口感较差,造成名、优、特畜产品数量不足,优质和高档畜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较小,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5.发展空间受限。近年来,由于受国家封山禁牧业政策和草原禁牧业政策影响,群众养殖失去了传统的放牧地,生产成本增加,整体效益下降,特别是对于基础母畜的发展十分不利,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6.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规模户和养殖小区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有效解决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20*—20*年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资源、空间和基础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牧业经济,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重点龙头加工企业,依托基地县(市、区),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扶持力度,集聚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创新人才及关联紧密的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等发展要素。坚持“引育繁”三字方针,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以生产优质畜产品为核心,以建设畜牧业大省和畜产品出口基地为目标,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在优势畜产品区域内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主攻品种保护和改良,产品质量分级、产品安全与卫生质量等关键制约环节,力争全面提高优势畜产品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优势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经过八年的努力,使*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对保障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年,重点培育6大类优势畜产品,形成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大批优势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牧业产业示范园区。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得到全面强化。

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目标

根据我省牧业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牧业经济,引导加工向养殖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重点龙头加工企业,依托优势畜产品生产大县,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扶持力度,集聚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创新人才及关联紧密的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等发展要素,重点建设好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等*大产业园区。由此,我们确定*6类优势畜产品品种区域布局(共计122个县)与发展目标为:

1.肉牛

*肉牛三大优势区域为:一是结合建设以皓月为中心的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园区,确定以长春、四平、通化、松原和辽源五个地区的德惠、榆树、九台、农安、双阳、舒兰、蛟河、桦甸、梨树、伊通、公主岭、双辽、东辽、东丰、通化、柳河、辉南、扶余、长岭、前郭等20个县(市、区)的中部优势区域,以饲养杂交改良肉牛为主。二是结合建设以天福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园区,确定白城地区的通榆、镇赉、洮南、大安、洮北等5个县(市、区)的西部优势区域,以饲养中国草原红牛为主。三是结合建设以犇福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园区,确定延边州地区的敦化、安图、龙井、和龙、汪清、延吉、图们、珲春等8个县(市)的东部优势区域,以饲养延黄牛、延边黄牛为主。

到20*年,优势区域内肉牛饲养量达到1469万头,比20*年的885万头增加66%,占全省饲养量的86%;牛肉产量将比20*年提高1倍,其中优质牛肉的比重由目前25%提高到40%以上,平均胴体重提高10%左右;杂交改良面达到90%,三元杂交比重达到80%;重点培植长春皓月、榆树汉德等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0万头;围绕皓月肉牛、延黄牛、延黄牛和草原红牛四大产品系列,开发分割肉、熟食制品、皮革加工、生物制药等数十种吉字牌优质肉牛产品。

2.肉羊

*肉羊优势发展区域为:松原、白城、四平、长春四个地区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通榆、镇赉、大安、洮南、洮北、农安、双辽等11个县(市、区)。

到20*年末,优势区域内的肉羊饲养量达到912万只,比20*年的577万只增长58%,占全省饲养量的69%;羊肉产量将比20*年提高80%左右,其中优质羊肉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生猪

*生猪三大优势区域为:一是结合建设以华正、金锣、四海为中心的千万头生猪产业园区、以德利斯、宏润为中心的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和以红嘴、高金为中心的千万头生猪产业园区,确定中部优势区包括长春、四平、辽源、吉林四个地区的农安、榆树、德惠、九台、双阳、永吉、公主岭、梨树、伊通、东辽、东丰等11个县(市、区);结合建设以高金、联润、金鹏为中心的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确定西部优势区包括双辽、长岭、前郭、乾安、镇赉、大安、洮南、扶余等8个县(市);结合建设以百佳、万家福为中心的500万头生猪产业园区,确定东部优势区包括舒兰、磐石、桦甸、蛟河、梅河口、柳河等5个县(市)。

到20*年末,优势区域内的生猪饲养量达到6160万头,比20*年的3*0万头增长1倍,占全省饲养量的85%;猪肉产量将比20*年提高1倍左右。

4.奶牛

结合建设以广泽为中心的45万吨乳品产业园区、以娃哈哈、龙迪和敦化美丽健为中心的35万吨乳品产业园区、以新源牧业为中心的20万吨乳品产业园区和以龙丹、飞鹤为中心的35万吨乳品产业园区,确定*奶牛优势区域为:长春、四平、白城和松原四个地区的榆树、梨树、通榆、洮南、洮北、镇赉、前郭等7个县(市、区)。

到20*年末,优势区域内的奶牛饲养量达到31万头,比20*年的11万头增长182%,占全省饲养量的50%;牛奶产量将比20*年提高2倍。

5.肉鸡

*肉鸡优势区域为:结合建设以德大、鸿大、曙光和舒兰福润、龙潭九江潮为中心的3亿只肉鸡产业园区、以金冀、鹏翔、大志、成达、红嘴、昌源为中心的1.5亿只肉(蛋)鸡产业园区、以卓越、正方、康华为中心的2亿只肉鸡(鹅鸭)产业园区,确定长春、四平、吉林、松原和通化五个地区的德惠、农安、九台、公主岭、磐石、舒兰、前郭、梅河口、辉南等9个县(市)。

到20*年末,优势区域内的肉鸡饲养量达到5.*亿只,比20*年的3.19亿只增长59%,占全省饲养量的74%;鸡肉产量将比20*年提高60%。

6.特种经济动物

一是貂、狐、貉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城地区的永吉、磐石、桦甸、蛟河、通榆、大安等6个县(市)。

二是鹿优势区,主要分布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和延边五个地区的双阳、桦甸、蛟河、伊通、东丰、东辽、敦化、安图等8个县(市、区)。

三是蜂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边三个地区的桦甸、舒兰、昌邑、龙潭、集安、抚松、八道江、敦化、龙井、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13个县(市)。

四是林蛙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白山、延边三个地区的桦甸、蛟河、舒兰、磐石、靖宇、抚松、江源、临江、安图、汪清等10个县(市、区)的山地和林区。

20*年末,貂要发展到149万只,比20*年的22万只增长6.7倍;狐要发展到442万只,比20*年的*8万只增长1.8倍;貉要发展到760万只,比20*年的234万只增长2.25倍;鹿要发展到75万只,比20*年的39万只增长93%;蜂要发展到82.8万箱,比20*年的22.5万箱增长2.7倍。貂皮要发展到72万张;狐皮要发展到184万张;貉皮要发展到238万张;鹿茸要发展到5*吨;蜂蜜总产量要达4.3万吨。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牧业工业化和饲养规模化进程,提高牧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推进牧业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牧业的工业化,就没有牧业的现代化。应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发展方向,把优势畜产品加工作为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战略重点。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优势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优势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根据消费需求,出精品、创名牌,树立具有吉林特色的精品牧业品牌形象。实行深度加工、系列开发,不断提高加工层次,突出营养、方便的熟食产品加工,向食品工业、医药业、服装业、物流业等相关领域拓展。实现动物毛、皮、骨、血、内脏和排泄物全加工、全转化、全利用,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加快优势畜产品市场化进程,努力开拓外省和国际市场

一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抓紧制定符合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的畜禽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确保畜禽养殖场和小区在选址、圈舍建设、畜禽品种、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从20*年起,每年建设3-5个省级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区)。各市(州)结合实际,建设1-2个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由各级政府保证示范县(市、区)启动经费,力争在20*年使我省优势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生产执行标准与国际接轨,把示范县(市、区)建成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牌产品。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区位、市场和技术等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外开展优势畜产品展示博览、品牌推介、广告宣传活动,提高我省优势畜产品知名度,鼓励开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对开发培育出国家名牌、创出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按有关规定落实奖励政策。

三是完善流通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市场。扶持和鼓励在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和集散地建设区域性畜禽交易批发市场。提倡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办超市,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订单期货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新型市场营销主体,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供销系统营销网络等各类营销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对牧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加工企业和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对农民组织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法律、信息、技术、低息或贴息信贷等方面扶持,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对在畜产品销售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奖励。

四是准确市场定位,把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作为优势畜产品市场开发的重点。京、津、沪、粤、港、澳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畜产品消费市场空间很大,要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抢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特别要瞄准高端市场,在挤占日、韩,拓展俄罗斯、开发欧盟、中东和东南亚市场上下功夫。参照欧盟标准,制定我省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切实抓好质量认证和出口企业注册工作,引导企业按照进口国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扶持资金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落实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牧业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拉动牧业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上连国际市场、横连省际市场、下连市县乡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的牧业信息网络,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产出功能和综合效益。

(三)加快牧业科技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整合畜牧科技资源,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畜牧业发展需求,逐步增加畜牧科研开发经费和技术推广经费。以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为依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集全省优势科研力量,针对畜禽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安全健康养殖与管理、重大疫病防治、优势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精细利用、包装储运等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加强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创新型科研团队。对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取得重大突破、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可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二是进一步搞好畜禽良种培育、引进、扩繁,扩大良种覆盖面。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畜禽良种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的引进、保护、扩繁与推广。加强种源保护,对延黄牛、延边黄牛、草原红牛、长白山黑牛、新吉细毛羊、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东北、长白山中华蜜蜂、吉林梅花鹿、吉林白鹅等省内地方良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品种给予一定的保种补贴经费。支持特种经济动物研发中心、高代次种畜禽场和种公牛站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供种能力。实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对经过省和国家批准立项投资引进国外优良种奶牛的企业,按引种资金额度给予适当补贴。对开展胚胎移植的奶牛饲养户,给予贷款贴息及补贴扶持。

三是加强畜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牧业生产的综合素质。努力争取全省各级政府安排专项经费,按照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吸纳、转化实用技术的能力。把畜牧科技培训纳入“阳光”工程规划,重点扶持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

(四)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一是巩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疫病防控责任机制,强化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乡镇畜牧兽医站单独设置,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确保把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检验、应急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强化兽医能力建设。省、市、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设置首席兽医师,由同级政府考核任命。执业兽医必须达到规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条件,并经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定期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执业兽医资格,持证上岗。

二是健全预警、预报网络,完善重大疫情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疫情监测预报网络,加快动物疫病监测分析等技术装备、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预警、预报能力。落实动物重大疫情应急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果断处置疫情,确保把动物疫情控制在疫点上。

三是建设动物标识溯源系统,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以畜禽耳标为载体,以移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标识编码、标识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分析和查询,实现从畜禽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从20*年起,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快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设,20*年末全面建成。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牧业生产经营行为。畜禽养殖场和小区要普遍建立养殖档案,对畜禽种类、产地、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养殖代码、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要有详细记录,做到问题畜产品有源可溯、有责必究,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疫病防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从20*年起,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省、市、县要安排专项经费,进一步装备、完善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物质装备水平。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经费及需要扑杀畜禽的补偿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鸡新城疫、布病、狂犬病等计划免疫病种的疫苗经费,由财政分级承担;结核、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病畜及阳性畜的扑杀补偿经费,由省、县两级按比例承担。

(五)发展牧业承贷和担保事业,千方百计解决牧业发展资金问题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参股建立承贷主体,通过内部联保、龙头企业信用担保等形式,建立为养殖户提供贷款资金的融资模式,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依据国家《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支持生猪、肉牛、奶牛等重点产业发展。针对畜牧业承担市场和疫病“双风险”的特殊产业特点,围绕生猪、肉牛、奶牛等产业发展重点,省里投入专项资金,依托有资金实力、有带动功能的龙头企业入股,组建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先选择3-5个畜牧业大县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搭建平台,破解养殖业“融资难”问题。

上一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畜牧业执业兽医资格制度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