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瓶颈的突破

时间:2022-09-27 07:37:09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瓶颈的突破

[摘 要]虚词是高中文言文的精髓与核心。读懂一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清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三大句式。词类活用大致分为三大类――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

[关键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高中以来,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是如临大敌,原因很简单: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考核基本上都是课内的必修内容,可是高中的文言文考核却是以课外的文言文形式进行考察文言文的知识重、难点。

一、虚词是链接三大文言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是靠句子堆砌而成的,所以首先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大意。文言文的三大经典句式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这里省略了省略句式)。而能否读懂一个句子,关键就在于能否分清这三大句式。

1.乃、为、则、者、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乃”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则”在此处的意思也是“是”。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放在主语后面,和“也”连用,表判断。

2.为、于都是被动句的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3.倒装句里面细分为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三部分,其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之”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的标志;“于”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师说》)“之”在此处表示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鸿门宴》)“者”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燕王拜送于庭。(《蔺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是“在”,和“庭”构成介宾结构,因此,“于”也可看作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二、虚词是判别词类活用的催化剂

文言文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大致分为三大类――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当然,活用为动词又可以细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但是判别一个词的活用情况主要是根据这个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三大词类活用围绕的中心是“动宾短语”,当形容词或名词需要扮演动词的角色时,就产生了活用为动词的情况;当形容词需要扮演宾语的角色时,就会产生活用为名词的情况;当然,当动宾短语没有任何残缺时,动宾短语前面的名词就需要活用为状语。幸运的是虚词往往是判断动宾短语的依据。

1.虚词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之”在文中的代表蔺相如,而语言环境告诉我们蔺相如不可能自己轻易离开秦国,所以此处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完整的意思是秦王使蔺相如回到赵国。

2.虚词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此句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登东山”和“小鲁”都是动宾短语,呈并列关系。由此可知,“小”的意思应该是“认为……小”,此处的用法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虚词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此处的“之”的意思是代词。由此判断“名”的意思应该为“命名”,这里的用法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虚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此处的“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项伯。“事之”是动宾短语,“兄”在动宾短语的前面自然就会扮演状语的角色。

教师应建议刚刚进入高中的同学以虚词为基础,结合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这两块知识重点,真正地去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上一篇:基于预习清单的写作教学预习策略 下一篇:初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