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在海洋的相遇:从印度洋到南海

时间:2022-09-27 07:35:50

龙象在海洋的相遇:从印度洋到南海

印度独立之父尼赫鲁在其自传著作《印度的发现》中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也成为印度国家战略持续不变的目标。而支撑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印度的海权,尤其是要让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为此,印度海洋战略不断发展,力求建立同印度大国雄心相一致的强大海军。众所周知,中国和印度1962年曾经在陆地边界争端中发生战争,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两个文明古国正在成为新兴的地区强国,尤其是随着中印两国海上力量的迅速发展,印度对中国的发展抱有越来越大的戒心,尤其是对中国进入印度洋更是忧心忡忡。

“印度之洋”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从殖民地国家独立出来的民族国家,印度也同其他那些经历了殖民统治的国家和民族一样,对曾经的屈辱历史极为敏感,这种情感在国家战略上的反应之一,就是对印度洋地区海权的高度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垄断性诉求。

从地缘战略位置来看,印度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不过它三面环海,具有天生的海洋特征,其国家独立与安全更是同海洋关系密切。历史上,在印度大陆出现的王朝或帝国,也曾十分重视控制印度洋。比较典型的是,在11世纪初,当时为了争夺印度洋霸权,朱罗王朝曾经同另一个印度洋海上大国室利佛逝之间进行了长达100年的战争。但是,之后的陆上帝国,忽视了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将注意力放在了陆地堡垒的建造之上,不断在陆地上与敌手纠葛厮杀。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境况同中国的明、清王朝相似,并也招致了相似的恶果。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西方列强相继侵入印度洋,并为此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海上争夺,印度再也无法在这片海洋上随心所欲,最终的胜利者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控制了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对于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印度前外长贾斯旺特·辛格曾做过精辟的总结,他说:“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个主要失误,就是没有能够正确评价印度洋及通往印度海上航线的重要地位。这个失误导致了西方国家到达印度海岸,最初是进行贸易,后来就开始侵略。”

独立之后的印度,在海洋战略思维上,既汲取了上面所讲到的历史教训,也秉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英国统治时期,印度洋被称为是“不列颠内湖”,也就是说英国对印度洋有着绝对的控制,有能力向印度洋任何角落投送力量和影响力。英国海洋战略对独立后的印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这是印度“现代海权理论奠基人”潘尼迦对印度洋与印度关系的最精辟概括。早在1945年,他在《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写道,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界,而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他强调说,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如果自己没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这种海洋权力观念迅速演变为以下原则:第一,印度洋是印度人的海洋,绝不容他人沾手;第二,印度只有对印度洋实施了主导,才能对印度洋地区的其他国家施加关键影响;第三,印度通过控制印度洋,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有效提高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并有望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因此,从印度获得独立以来,印度海军就立志高远,旨在成为一支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海上力量。这种努力从建立地区性海军,一支延续到今天试图成为具有更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海军,这种努力与其矢志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这一国策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印巴数次战争之后,随着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缓解了陆上压力,进而大力发展海军。印度试图通过遏制区域外大国对印度洋的控制来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地区,成为主宰印度洋的世界强国。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海军在1987~1990年对斯里兰卡进行了干预,1988年又在马尔代夫进行了军事介入,这都充分表明印度海军在执行印度国家利益问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印度洋在国际能源安全、国际航运等领域的作用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印度海洋利益和海洋意识也在迅速增强,在海军战略和海上装备上显示出更加明显的进攻性。印度明确提出要打造蓝水海军,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海军的核心战略区域也从传统的南亚次大陆、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的印度洋海域,逐步扩展到马六甲以外的区域。其海军也在寻求扩大航母编队,换装威力更大的战舰和导弹。

东进VS西进:印度制衡中国海权

国际社会普遍有这么一个印象,印度人爱和中国人较劲。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国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都是举世瞩目的金砖国家,都是国际社会中的新兴大国,彼此存在很多可比性。另一方面,两国1962年的边境冲突,加上长期无法解决的边界争端,让印度在情感和现实中都对中国有着过度的警惕。随着中国海军的迅速发展,印度人警惕的目光始终没有移开。

在印度看来,中国试图通过以前不曾梦想过的海上战略途径对印度实施包围。众所周知,陆地上,中印边境争端是两国武装冲突的潜在火药桶,而中巴全天候盟友关系也威胁着印度的陆上安全,但历史上中国的近海海军根本无法触及印度洋这一印度战略的海洋核心区域。不过,由于中国海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中国海军护航舰队开始长期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后,印度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中国舰队忧心忡忡。被别有用心之人大肆炒作的中国“珍珠链战略”更让印度觉得中国正在把绞索套在印度的脖子上。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根据国外学者的阐述,主要是指中国试图在沿印度洋北部海岸线对中国友好的国家内修建一系列港口的计划。印度媒体指出,这一战略包括了中国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建立大型海军基地和监听站,在斯里兰卡的南部海岸建立燃料供应站,以及在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建设军民两用中转站。印度国内的战略分析人士还不断提醒政府,中国海军同马尔代夫、塞舌尔、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之间的海军联系也在加强,中国还试图打通泰国的克拉地峡,以一条运河将印度洋与中国的太平洋沿岸连接在一起,这样将使中国海军更容易快速抵达印度洋地区,实施更快速的战略机动。日本英文报纸《日本时报》网站1月22日刊登了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学者布拉马-切拉尼的文章,题为《中国布下海洋棋局》。切拉尼在该文中称,在“国际主义”的幌子下打击海盗,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就其全球大国野心的机会。除此之外,中国的另一个目标便是“铲除”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印度也清楚地看到,印度洋地区因其联系着波斯湾石油资源,在中国的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是中国无法忽视的关键水域。这也让印度相信,加强对印度洋海权的控制,不仅能够抵御中国海权的入侵,更能在同中国的抗衡中掌握重要的战略筹码。

在中国的“威胁”面前,印度海军做出了积极反应。首先,印度加大了海军建设的投入,寻求从俄罗斯采购航空母舰和潜艇等装备,壮大海上力量。同时,印度海军开始推行“东进战略”,尤其是要利用中国同周边国家在南海的争端大做文章。印度多次派海军特混舰队开赴马六甲海峡,开进南中国海地区,进行“远航训练”,并同新加坡、越南、日本和韩国海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印度领导人宣称“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目标直接指向南中国海地区。分析人士评论说,“印度进入南中国海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印度正在试图走出他原来的势力范围,到新的地区去进行新的和危险的尝试”。目前,印度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与深度不断得到加强,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印度和越南关系为例。印度近些年加强了与越南的合作,尤其是拓展了两国在军事领域方面的合作。印度数次公然支持越南对南沙群岛的要求,并与越南签订了在南海开采石油的协议。2011年9月,印度和越南两国外长在河内进行会谈,其中印度外长表示,虽然中国表示反对,但印度将继续在南海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而越南则表示对此“全力支持”。印度甚至表示愿意向越南提供本国最先进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反舰导弹。印度还通过同相关国家一系列的海上联合演习,主动展示其参与南中国海地区事务的姿态,印度这样做,其目的就是“通过将海军的作战范围坚定地扩展至南中国海,构成对中国直接的挑战”。尤其是要使南海局势复杂化,拉拢对中国不满的国家,牵制中国海军的西进。

如何应对中印海上竞争?

不久之前,印度政治战略作家C·罗杰·默汉出版了一本名为《搅拌海洋》的专著。“搅拌海洋”是著名的印度教神话,意思为搅拌牛奶一样的海洋。这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阿修罗和毗湿奴在海上展开的斗争。默汉的这本书主题就是印度和中国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权竞争。他认为,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正在走向海上大国。随着两国大力发展海军,印度和中国在从非洲直到澳大利亚的广阔海域寻求提升影响力。对两国而言,这种竞争包括喜马拉雅山、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而作为这一地区目前最有主导力的美国正被拖入中印竞争之中。这三个国家将成为未来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秩序最关键的行为者。巧合的是,就在2012年金边举行东亚峰会期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将一张柬埔寨演员表演“搅拌海洋”的舞蹈图片上传到推特之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此评论说,“或许他欣赏的是这背后所暗示的??这和眼下的局势,争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主导权的争斗日益升级—尤其是印度与中国开展的军备竞赛是如此相似,可能他是对这两者间微妙的类比深有感触吧。”

为了实现各自的强国梦想,两国在21世纪都为自己设立了宏伟的目标和战略。两国海上力量、海上利益的相遇,是两国复杂关系中新增的内容。那么,这两个邻国能够在一种良性的、和平的竞争中共存发展吗?

首先,我们应该客观看到中印海上遭遇是不可避免的,但海上冲突却是可以避免的。建立印度自身的海洋霸权是印度国家安全的不变目标。纵观印度的海洋战略,都是为了实现争当世界大国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当前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是印度雄心勃勃的大国野心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印度力求利用强大的海上影响力,帮助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达到与其实力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而随着中国海上利益的扩展,不可避免地要在印度洋海域同印度海权发生面对面的较量。对中国而言,能源和贸易交通线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印度洋上石油航线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独立大国,中国必须寻求捍卫这一生命线的海上力量。但客观事实却是,印度洋的主要海上航运线路更多地处于印度控制之下,某种程度上讲,甚至美军也及不上印度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因此,在两国交恶的时候,中国的主要贸易与石油进口海运航线将可能变得脆弱。

应当看到的是,中国海军的发展不是以印度为假想敌,中国海军的主要目标是捍卫国家和利益,其主要作战区域目前仍是局限于西太平近岸地区,并没有威胁到印度的和安全。但只要中国想更可靠地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那么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存在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中印双方都应该对此持更现实的立场,避免误判。中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存在,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共同点,不要片面夸大对方的安全威胁,增强海上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危机处理和信任机制。

其次,中国应当促使印度尊重中国的海洋。出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中印关系这一目的,中国必须让印度清楚地认识到,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中国在此问题上坚定的立场。两国之间原本在陆地上就存在边界争端,但在和平与发展这一大局上,两国间还是存有一定共识的。印度涉足南海,遏制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并且可以使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刺激了东南亚国家扩张海军力量,给中国海洋安全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这一行为明显同中国努力构造友好周边环境的努力格格不入。而从中国方面来讲,中国并没有试图破坏印度的海洋和挑战其在印度洋的海上霸主地位。正如斯里兰卡国防部长拉贾帕斯指出的那样,中国进军印度洋不会威胁印度,中国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商业利益。相反,印度的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挑衅性质。因此,中国有必要让印度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不对等政策将可能引发两国间更深层次的不信任。为此,中国在耐心沟通的同时,需要在政治、外交或经济上采取一定反制措施,促使印度放弃染指这个烫手山芋。

最后,两国处理海上关系时,应当清楚地看到西方势力挑拨离间的不良企图。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洲的时候,极力拉拢印度加入反华阵营,不断炒作中国海军的发展,特别是要刺激印度的大国雄心和对华戒心。例如,2012年底,美印日三国就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在印度洋及南海的安全合作机制、深化防卫领域合作等问题。印度对此也很矛盾,一方面印度乐意看到美国伸来的橄榄枝,并利用美国的支持大力发展其国力和军力,对中国增长的力量进行平衡;另一方面,印度担心美国乘机影响印度的独立对外政策,特别是印度在海权发展中,对美国持有一定戒心,担心后者影响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宰地位。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纠葛和现实争端,被西方所挑拨,走向对抗之路,那么对两国而言都是不幸的。印度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和军政人士认识到,中印海上力量发展中的碰撞是正常现象,不应过度放大。例如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斯瓦兰·辛格曾指出,“中国寻求利用印度洋进行贸易和运输活动对印度来说并不成为问题,印度只是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而印度前海军参谋长梅赫塔也称,“两支发展中的亚洲海军力量开始出现力量的交叠,两军持续的双边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正是寻求与中国海军建立长期高层互动的恰当时机。”

事实上,中印在海上安全合作,共同举行海上联合援救、反海盗等一系列相关领域存在共同利益,能够消减彼此间的不信任。正如印度外长胡尔希德所说:“印度外交政策的真正创造性就是能把中国的优势和印度的强项结合在一起。”两国间如何发掘共同利益,避免陷入对抗陷阱,将对未来两国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各国精神病研究 下一篇:2013值得关注的六大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