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中情感的运动规律

时间:2022-09-27 04:39:40

播音创作中情感的运动规律

播音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言。那么,播音员如何进行这个转化工作呢?怎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形之于声而及于听众呢?在这里仅结合我的播音作品《厚重的文化之城——商丘》作以简单的探讨。

广义备稿与狭义备稿完美结合,实践情感体验

认真备稿,是提高播音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一篇稿件的准备过程,也是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的具体化过程。在我拿到这篇文稿的时候,就已经了解这是一篇值得用心去品读的佳作。文章一开篇“公元1016年的一天,年轻的范仲淹告别了笼罩在淡淡晨曦中的应天府城……留下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背影”便深深吸引了我,立刻引领着我走入一个神秘的世界里,我浑然忘却了播音准备稿件的六个步骤,完全沉醉在作品为我营造的时空氛围流连其间而忘返于现实。

细想来这何尝不是准备稿件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固然准备稿件的六个步骤(划分层次、提炼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是我们播音中必须首先学会的基本备稿方法,但不必每每都拘泥于这六个步骤。在播音工作中所谓的“准备稿件”有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之分。“狭义备稿”就是上文提到的备稿六步;“广义备稿”就是指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创作经验,打好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只有从各个层面提高我们的素养,锤炼我们的技艺,这样面对任何稿件时才能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处理创作过程。也就是说,在业务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准备稿件的基本步骤,从而达到“功夫在诗外”的境界。

当然,即便是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也不敢立即就坐于话筒前,还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稿件,久久回味,消化于心。毕竟有稿播音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把文字变成声音,播音员不应是发声机器,他需要把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声音形式传播给大众。要考虑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情景再现,使情感向纵深发展

广播的局限性在于只有声音这一种形式做线性传播,它不能辅以画面来冲击受众做补充。只凭一丝声音,却要展现无限时空。例如文中写道:

“古城在水一方

荡一叶扁舟犁开水面上古老城门的倒影,水波荡漾间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古朴唯美的古城画面,接下来就需要笔者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遥远的时空,带着听众一起徜徉在这幅古画里……这便是播音创作中的形象感受。通过形象感受感动自己,然后形之于声感染受众。诚然加强声音语言的感染力就必须情更深意更切,自己未感动而要感动他人是不可能的。在对稿件深刻把握的同时对其情其景产生内心视像。播音的想象不同于一般的被动想象,这种想象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属于有意想象。所以这种想象既要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又要用创作者自己的丰富生活积累来补充。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这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艺术思维充满着洒脱自如,纵横驰骋的想象。播音时的想象活动总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情景再现”。情景再现贯穿于播音的全过程,再通过通感、移情、渲染等手法,能给受众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自己仿佛画中游,才能引领听众在画中游。在播音创作中同时还要运用声音的弹性,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一改开头那略感沧桑的声音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塑造甜美温婉的语气叩响听众的心扉,这样可以避免听众出现听觉的疲惫感。我气随情发,声随情动,伴着悠悠扬扬的古筝乐曲和听众一起游弋于古文化的河流里……

挖掘内在语,丰满创作情感

“在远古的黄河之滨……简狄吞服下这枚鸟卵,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从此,玄鸟成了商部族崇拜的图腾。”

这段文字是作者精心布置的一个神话传说,播音创作中,在外部技巧方面我采取了贴近话筒,用小而实的声音,以收为主;内部技巧上,我运用丰富的内在语来弥补作者稿件的言简意赅、纸短情长。所谓内在语,就是用言语不便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舞台上演员要支配自己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时,也要用内在语,也就是“潜台词”或“潜语言”。

苏联戏剧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只有当人们借自己的体验从内部赋予所要表现的作品的潜台词以生命的时候,在这部作品里,同时也在演员心里,才显露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创作的意义就在潜台词上。”播音与演剧当然是不相同的,但作为有声语言的共性,都要揭示出语言的精神实质和逻辑链条,使有声语言富有创作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播音的内在语言有更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运用内在语,正是在有尽之言中赋予无尽之意。上文结束,不管漾开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会给人以“语已尽,而情尚存”的印象,使作品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吟唱着这古老的歌谣,再配以古典的音乐与之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悠长。

获得具体对象感,激发播讲愿望

不管怎样融入稿件,最终总要出来面对受众,播音创作中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自己传播的对象。

播音除了需要对传播环境进行合理的设想外,对交流对象的设想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设想的“对象”实际上也是通过心理活动被虚拟出来的,所以被我们称作“对象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目中无人”的情况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因此,我们在备稿时、在播音中,都应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并且随着我们播音内容的发展,随着播音员思想感情的运动,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的喜悦、愤怒、悲痛、欢乐等各种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引起了我们更强烈的播讲愿望,激发着我们更饱满的感情,于是对象感更强了。在我们的感觉上,似乎和受众之间已经建立了无形的“默契”,甚至感觉到思想感情似乎有所“交流”,从而增强播音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和对受众的感染力。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播音员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正如张颂教授在《播音创作基础》中所说:“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在播讲目的的统率下,有的放矢地积聚着,酝酿着,由点到线,由面到立体,犹如地下的岩浆,滚动着,翻卷着,奔流着,准备一旦形之于声便要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地壳却在沉着地包容着,控制着,估量着,品评着,不使这热流冷却,也不使这热流紊乱。——这才是正确的运动状态。”张颂教授还把这一过程比做十月怀胎,他说:“当这个过程结束时,一个播音艺术的婴儿就要出世了。”

感情和技巧统一,实现作品整体美

“远者若近,古者若今。……一张张耀眼的历史名片,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引领着我们在过往的岁月里渐次追寻……”

作品结尾处,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此时意味悠长,时间的长河依然引领着我们在追寻、探索,言已尽而情未了。为了满足听众感情诉求和审美认同,在技巧运用方面,恰当地辅以停顿、连接等语势,来表达感情的运动状态。这也是有声语言显示语义、抒感的有效方法。技巧既可以表达出“只能意会”的微妙感受,又可弥补“力不从心”的体验缺憾。感情和技巧的统一,是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所坚持的核心问题。保证创作的整体性、完整性,也是艺术创作规律本身所要求的。的确,在每篇稿件的播音创作中,不但需要我们做好每个细节的处理,更需要对整篇稿件的整体把握。作为播音创作主体,既然是对文字稿件的一种再创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单要对作者负责,更要对听众负责,撇开成品稿件理清创作思绪,历数商古文化的点点滴滴,结合于栏目宗旨了然于胸,直抒胸臆,这时“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自然而然地达到话筒前的最佳状态。著名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最早从整体性的角度提出,艺术作品必须“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而播音的整体再创作过程也是思想感情不断运动的过程,思想运动状态,是播音创作的灵魂。只有它,才能给有声语言以生命的活力。

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必须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播出目的、把握播音基调、恰当使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才可以让作品以整体的美呈献给听众。

(作者单位:商丘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论加强新闻媒体的教育培训工作 下一篇:浅论《论语》的新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