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石,可以攻玉

时间:2022-09-27 04:32:50

国学之石,可以攻玉

(贵州省龙里中学)

摘 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的高度,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贯彻深度,尤其是当今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旨在通过分析高中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究其原因,借鉴国学之经典,提出解决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现状;国学经典;有效途径

英国萨克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ussex)的最新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远非学习知识本身,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今天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能不说功利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占据了绝对的比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装饰品,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社会对学校唯大学录取率的评价面前,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下,学校本该对学生进行的本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被绑架的“阶下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截面,学校教育本身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发生了变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呈现出“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特点,其结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无条件给高考知识学习让路,靠边站。要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专职,而且更多时候是在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进行,从而导致课堂的思想政治学习辐射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教育塑造的人只是掌握了专门知识和工具的“单向度的人”,而不是能够追求更广泛的生命意义、创造个性化幸福生活的个体。正如专业人士所述: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对称

毋庸置疑,今天“物欲横流、信息爆炸、崇尚西方个性化”的现实生活给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学校大力唱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力“诚、爱、礼、孝、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而另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网络游戏的暴力、“扶与不扶”的争论、“艳照门”的炒作、“金瓶梅文化牌”的争夺,加上电视各种丑恶事例的曝光等,都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点迷失了方向。

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不对称

迫于高考的压力和家长们的“期盼”,今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忽视了思想,学科教学内容更多偏向有利于高考方向的政治知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弱,内容空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加上文理分科导致的“残缺”等,致使学科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背道而驰。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时代性的教育对象不相称

纵观我们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么为了追求高考而更多注重知识化的传输,舍不得花时间来做“润物细无声”的转换。要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素质教育的节奏,落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不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觉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空中楼阁”。更有甚者,不少教师依然存在片面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

二、借鉴国学经典,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条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政治和思想教育要双管齐下

《论语》说的“三思而后行”,就是思想要走在行动的前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好符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目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它以德为核心,它决定着学生政治素质的高度。新的中学生守t突出了德的主体地位,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完美结合,这就是“立德树人”的出发点,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所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又要重视学科政治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高度。

2.优化环境,探索人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蹊径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其实“立德树人”的环境不外乎三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而这三者中,社会环境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在大力关注民生的今天,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民生,党的十以来,各级党政部门都在加强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已经凸显,德行你我、感动人物等等正能量的传播正悄悄地成为良好社会环境的强心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相信这样的社会环境很快就会形成,因为这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另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积极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途径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通过多部门联动活动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再者,主动介入家庭教育,正如《周易》所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家长、学校开展的家访、家校联谊等活动,才能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3.借助国学经典,催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承认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他们的时代性,但不管怎样,因材施教的最高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恐怕就是我们要追求仁德的初衷吧!这也是今天“中国梦”的基本要求。要想树人,必先立德,《庄子・德充符》的“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充分说明德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德才能行远,只有德才能聚贤,只有德才能凝聚人心,只有德得到了最大的修缮,“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单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树人是一个统治阶级的教育目标,即,就是塑造一个具有统治阶级政治意识的社会人,所以今天要实现“中国梦”中的教育目标,立德也必须先行。正如上文笔者所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其实也就印证了树人必先立德的道理。但立德不是空穴来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海市蜃楼,笔者认为,今天的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在因材施教中的“材”上做文章,教育者更多认为“材”只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教育对象,但笔者认为“材”也是古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即,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国学经典。

爱国莫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这不就是和谐社会之必须吗?《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就是“诚爱礼孝仁”最好的写照,诸如此类的国学经典正是我们树人的典范,是我们教育者手中的“材”,更是受教者应该秉承的德。教育者用好了先哲们的“材”,受教育者感悟了先贤们的“材”,那我们实现树人的梦想只在朝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今天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然如此,只要我们致力于思想品德的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而生,这里的道就是教育梦中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国学经典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素材,做好了国学经典的传承,这无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内驱力。

借鉴国学经典推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悟同学经典的魅力,功夫在于体味,功效在于辩证地吸纳。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雄关漫道,路漫漫,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亦漫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教育者了解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持之以恒地本着一颗深入课改的决心,努力开拓国学经典在立德树人中的蹊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突破和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

[2]特里林・菲德尔.21世纪技能[M].洪友,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赵文荣,男,英美文学硕士,贵州省龙里中学德育副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注:本文为贵州省黔南州社科理论创新课题(Qnzskl-2016-02)结题论文。

上一篇:和孩子“谈钱” 下一篇:摩拜单车胡玮炜:用骑行感受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