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新闻专题制作的捷径

时间:2022-09-27 04:03:07

故事化――新闻专题制作的捷径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造,而是一种“修辞”,是记者和编辑把原来零散的事实按照观众的需要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使其更美观,更有看头。那么,当一个客观事实出现,怎样把它“串”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好”的人物、“好”的结构、“好”的悬念、“好”的细节。

“‘好’的人物”,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就是新闻当事人、相关的人。在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有时候是先有立意,然后选择人物和事件来传达,有时是先有事件,再来立意。无论如何,电视的形象化要求,总是要选择个别来代表一般,所以在事件中所选定的人物要有承载力、有代表性、有“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节目的意图。2005年助残日的时候,台里要做一档关于残疾人的节目,在人物的选择上,笔者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一个双下肢瘫痪的正在创业的男青年。因为,凭着对他的了解,这个青年比较有思想、能讲,而且他从修钟表起家,一路拼搏,到2004年底拥有7家家电连锁超市,而且正在准备投资板材加工业。我们认为,这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他身上不仅有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而且他的创业之路也与当前倡导的全民创业的号召非常一致。后来这期题为《轮椅下的路》的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本台,畅谈看过片子的感受,表达对残疾青年的敬意,后来这个节目还获得徐州市市级政府奖。节目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人物的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结构”。一个成功的剧作一开始总有一段说明性的片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经复杂情节的曲折变化进入高潮,最后在剧情最紧张处落入尾声,尾声叙述危机得到解决,新的情况产生。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专题也应把新闻事件组织成相似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方式应该根据内容的简单与否、思想性的强弱等因素来具体安排,大致以下四种最容易运用。比如说直叙型的结构适合故事完整、情节清晰的内容;辫子型的结构适合矛盾性、论争性的节目;组合型的结构适合内容较散、几个故事叠加的节目;主题型的结构适合思想性很强、层次很多的节目。我曾多次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的专题节目《梁祝》,就是典型的直叙型的结构。片子一开头就是典型的讲故事:

期末的时候,礼堂是同学们的考场。4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两名青年学生,就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全校师生献出了他们刚刚写完的年轻的乐曲。

然后,作者借用《梁祝》创作者之口,点明了节目的主题。整片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追忆了《梁祝》创作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梁祝》布局是传统的线性的讲故事,但写作手法并不陈旧,片中大量的节目人物自白和对白,加上字幕和优美的旋律,使整个节目十分流畅动人。

“‘好’的悬念”。悬念犹如瀑布,必须在材料方面准备落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一档15分钟的专题来说,至少要设置3处悬念,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得到解决、人物的命运究竟如何,从而吸引他们始终停留在节目里,不按手中的遥控器。还以上面提到的专题《轮椅下的路》为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在片中设置了3处悬念:一是男青年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到了上学的时候,邻家的孩子都上学了,而他却与学校无缘,一句“难道这孩子以后的路就毁了吗”将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二是他学修钟表时,正当生意很好的时候,又一个悬念出现――“这次,他以为困难真的离他而去了,然而……”为下面的困难作铺垫;三是其初次创业,进军家电业的时候,解说词:“可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后就交代他找厂商谈家电的时候,遭遇厂家冷眼的事。整片在男青年人生的3个关键时期设置了3处悬念,将男青年愈挫愈奋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里要说的是,悬念的设置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基于大量的采访,根据情节发展、矛盾冲突而巧设的“坎”。这“坎”,可能是矛盾得到解决的前奏,可能是新矛盾出现的伏笔,也可能是事情向别处发展的信号。总之,有悬念,专题节目才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好’的细节”。许多新闻学方面的专家,都谈到细节在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增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作用。的确如此,如果说结构是专题片的骨骼,那么细节便是专题片的血肉。在新闻专题节目中,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如果运用得当,整档节目就会显得生动、感性、逼真,为节目增色不少。笔者曾看过专题片《中华之剑》,片中一个细节牢牢地刻在了脑海中:一位缉毒战士在抓捕贩毒分子的搏斗中牺牲了。入殓的时候,他的老母亲闻讯赶来,老人拨开人群,挤到跟前,看到棺材里的儿子,她没有哭诉,而是出人意料地伸出颤抖的手朝儿子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老母亲这超乎寻常的反应,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她爱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她生命的希望和支撑;她怨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没有实现为她养老送终的承诺,撇下了白发亲娘。烈士母亲这种有别常理的举动,正是她痛苦的自然伸张。从母亲特有的典型动作,从长镜头的叙述,使人感到现实生活真挚、感人的力量,领悟到烈士义无反顾地赴死的崇高和辉煌。在专题片制作中,细节可以通过画面、解说、叙述、画面与解说结合、画面与音乐结合、字幕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只要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广播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在“贴近”中提高思想工作水平 下一篇:财经报道的专业化与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