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材中主题单元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时间:2022-09-27 03:14:32

浅谈音乐教材中主题单元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摘要:二期课改以来,音乐教材在编写上以单元结构代替了以往的课时结构形式,内容上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贯穿知识技能主线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文主题为主要单元内容。它的出现不仅拉近了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的距离,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自。笔者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出发,通过阐发对主题单元编写模式的认知、分析教材内容选择与重组的必要性、比较单元主题下教材内容不同方式的运用,展现出二期课改下音乐教学的新特点,也希望能借此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促进音乐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材 主题单元内容

进入21世纪,上海开始全面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在二期课改中,初中音乐教材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了音乐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轨迹,也展现出了音乐教育对提升个人素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注重音乐表现力培养、强调音乐实践创造,新教材的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有利于他们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加强。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将单元式的人文主题结构代替了以往教材的课时结构。这种“主题单元”式的编写模式强化了音乐的审美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音乐的人文内涵。但如何运用音乐教材这一新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课程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素养,更能促使其获得自主发展空间、提升自身能力,已成为了每一位音乐教师所需思考的问题。一成不变的教学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与个性发展,还会使教学变得刻板、无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感到,强化“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思考、实践新教材的运用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其音乐潜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认识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教学内容不同安排的必要性又是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教材的编写模式,即“主题单元”模式进行了解与认知。

一、对主题单元编写模式的认知

二期课改下的音乐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课程。它在继承一期音乐课程的基础上更强调课程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如二期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给予学生应有的学习选择权,为他们提供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学习内容,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为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里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①作为音乐课程理念的物化载体,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以审美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了一期教材的编写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主题单元式的编写框架就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以单元为组织单位。用一个人文主题作为单元标题,并将此作为一单元教材内容的主线。所有单元中的内容都为扣准该主题而组合在一起。这种独立单元主题式的组织结构,丰富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理性与感性的有效认识,较好的帮助了他们相关审美经验的积累。

同时,纵观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内容,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以六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为例,教材第一单元是以讴歌社会,国家为主的主题,第二单元则是反映学生校园生活主题,第三单元是外国音乐作品风采主题,第四单元是中国民族音乐主题,第五单元则是音乐与姊妹艺术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中的主题安排不仅体现出了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的联系,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有了连续性与系统性。

笔者认为:对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是当前教学中一个重要步骤。我们需要打破以往依靠课时结构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从而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愉快的投身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升音乐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选择与重做之必要性

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不再以知识技能作为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将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每一主题单元中,教材内容按照听、唱、奏、动实践活动方式,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组建在一起,从而使音乐教材内容即具备音乐活动特性,又增强了人文内涵,显得丰富而广泛。二期课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面对各具特性的学生,仅仅依靠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挥教材本身的教学功效。针对学生特点,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所处理是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可选内容的出现,更说明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设计,在增强教学创新性与灵活性之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对待教材中的内容,首先,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拥有的特色,将同主题下的不同音乐作品进行选择性教学。例如有些学校在器乐教学上还未具备充沛的硬件条件,但可以在欣赏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有些学校具有合唱特色,教师则可以在教授歌曲时多加入一些多声部的训练,让学生在歌唱中不仅增强实践体验,也从中获悉歌曲演唱特色的由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此外,音乐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学校艺术节活动,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更为整体化,多角度的实施音乐教学。以我校舞蹈主题艺术节为例。教师将教材中的舞蹈活动与舞蹈创作放入艺术节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力。而在课堂中,则通过欣赏、讨论等活动环节增强对舞蹈的本体认知,提高对舞蹈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最后艺术节的综合汇演中,同学们充满热情的舞蹈不仅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的喜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的融合。由此可见,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给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弹性,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才能更好的强化其音乐审美体验。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效率。以六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教材为例。该单元以“亚洲风采”为主题,通过欣赏朝鲜、印度、日本等不同地区的亚洲音乐,演唱印尼民歌,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亚洲各地音乐文化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教学实践,笔者展示出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与表2)

从表面看来,这两组教案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都是运用了教材中欣赏、歌唱、音乐知识等环节中的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自身感受来获得审美体验。但两者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第一课时为例,表1中的第一课时是以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为主。因此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聆听、学唱歌曲《阿里郎》,了解朝鲜音乐的长短节奏,认识朝鲜民族乐器长鼓与伽琴,感受不同版本阿里郎的共同特点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朝鲜音乐的特点,加深对朝鲜音乐文化的理解。而表2中的第一课时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朝鲜与印度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亚洲地区音乐风格。两者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点,各有特色。前者通过对一个地区音乐文化的深度感受,让学生多角度的丰富审美经验,进而增强对亚洲音乐的感受。而后者则是通过感受多个地区音乐文化来激发学生对亚洲音乐的兴趣,丰富体验。

这种教学内容的重组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一般而言,音乐教师都会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学工作。每个班级的音乐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当面对音乐感觉较为敏锐,且对音乐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群体时,我们可以通过加深音乐的认知程度、拓宽音乐学习范围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表1 就适合这类情况。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深、拓宽,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在感性体验音乐美同时,也能通过理性思考,初步学会一些探究地区音乐特色的基本方法,即从乐曲风格、伴奏乐器、不同版本的音乐比较探索出地区音乐,乃至于文化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而更为综合的认识音乐背后的人文特点。而当面对一些音乐学习兴趣不是很高,音乐能力一般的学生群体时,我们则可以运用表2中的教学方案,通过介绍丰富的音乐作品类型,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感官体验,从直接感觉中渐渐获得审美愉悦,调动其自身的音乐潜能达到审美状态,激发起对音乐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音乐实践活动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教学环境后,需要运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能更好的实现了“一切为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对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选择与重组后所产生的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能感受到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与重组对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我们再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之时,也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积极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挖掘单元主题的审美价值。教材中的每个单元是一个拥有人文主题的单元。在此单元主题下,教师可以用分主题来贯穿分课时。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欧洲风情为主题。教师在安排课时之时,可以设定“炫彩多变的欧洲音乐”、“美丽热情的歌声”、“高贵典雅之声”几个主题。从不同的音乐风格来确定主题,从而让学生在聆听、实践、思考、探究中,不仅可以享受音乐的美,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也可以发现并掌握欧洲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从而感受出音乐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欧洲音乐文化。这种分主题的确定能较好的把握音乐的人文主题,也有利于教材选择与重组的逻辑性与规范性。

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重组必须以音乐内容为核心。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拥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也增强了人文内涵与实践活动环节,如配乐诗朗诵、古诗朗诵、情景创编等等,这些都为丰富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教师在选择、重组、丰富教学内容之时也应该明确音乐是课程的核心。在备课之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把握音乐教材中的特性,在自身观念中建立起以音乐为核心的想法,努力让学生多方位接触音乐,了解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同时又不失音乐课程本身之核心地位。这一点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在把握主题、建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处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音乐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深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音乐能力,才能更好的整合教材,用好教材,真正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与文化功能。

注释:

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38

参考文献:

〔1〕谢乙祥 《对人教版音乐教材主题单元式编写方式的几点认识》.《音乐园地》;2010年第3期.

〔2〕林云英 《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

〔3〕金亚文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上一篇:浅谈高考作文复习方法 下一篇:因材施教激发潜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