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教育主题 彰显频道特色

时间:2022-09-27 02:47:13

突出教育主题 彰显频道特色

第十六届中国教育电视奖2011年8月在宁夏完成复评,245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目前经教育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的教育电视台共有45座,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教育电视奖”为全国教育电视台的最高奖。笔者在连续担任了前5届的评委后今年有幸再次作为评委,通过对本届新闻类作品逐一、完整观看以及在集中举行的各类节目评审交流会上聆听每位评委发言,回顾多届的评比经历产生诸多感受与思索。

一、新闻类获奖作品特色明显,彰显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与主旋律

突出了教育主题与特色。教育电视台以教育为报道主题本是常理,可一段时期以来,部分教育台或许为了应对激烈的收视率竞争,新闻节目纷纷效仿当地电视台,报道触角伸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而由于自身媒体的局限性,这类报道往往又缺乏及时、广泛、权威的信息来源,使得整体节目的新闻价值较为贫乏,与此同时又使得教育报道的力量受到削弱、频道的专业定位被淡化。可喜的是本次参评的新闻类节目,绝大多数立足于教育,尤其是获一等奖的作品,无一不以教育为主题。这种报送和评选的价值取向充分彰显了教育电视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奖”的专业特色,也是对教育电视台回归本位的积极导向。

突出了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如武汉教育台的系列报道《武汉:高位均衡打造教育公平》(曾获2010年度“湖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和“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四川教育台的长消息《我省“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高考作文变迁中的价值取向》等。

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活动。如宁夏教育台的长消息《总书记走进北京人大附中与宁夏六盘山高中远程互动教学课堂》、江苏教育台的长消息《顾京:我和总理面对面》及上海教育台的长消息《世博特写: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等。

突出了教育的典型人物。其中有新疆教育台反映教师典型的长消息《这边的孩子需要我》――河北援疆教师路苗在孩子出生仅8个月时,毅然告别温馨小家前往偏僻、贫困的新疆农村支教。几年间,她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转化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爱,通过一段段感人的情节,诠释了教师崇高的“红烛”精神及与少数民族同胞亲如一家的情怀;有昆明教育台反映学生典型的长消息《无臂男孩杨孟衡的状元路》――因意外事故从小失去双臂的主人公以脚代手,历经多年的顽强训练和刻苦学习后相继成为优秀游泳选手和当地高考状元。作品通过电视特有的生动、细腻的画面语言,将其坚强人性和阳光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还有武汉教育台反映社会人士重教典型的长消息《燕诗鑫:自我救赎的送考人》――一个因严重刑事犯罪两次入狱共服刑十多年的人重新回到社会后自主创业,累计安置29名“两劳”释放人员就业而无一重新犯罪。为进一步回报社会、救赎自己往日的罪行,他乐善好施、帮扶贫困学生并坚持6年爱心送考,至癌症晚期仍助学不辍。此类作品再次印证了教育新闻“发现重于发生、富矿蕴藏于典型人物之中”的报道特点。

突出了教育民生及舆论监督。如福建教育台的长消息《福建闽侯:校舍修缮才一年 竟然成危房》和湖南教育台的长消息《湘乡市小学生上学险过“歪歪桥”》。两条新闻虽同为反映学生安全问题,却各有特点:前者在于恰如其分地曝光了教育自身的问题,后者则恰到好处地将"歪歪桥"这一社会问题切入到教育的主题之中。两件作品无一不深深透视出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心!

二、各参评单位报送作品的数量、类别及质量差异较大

一是各单位报送作品总量与类别的差异。本次评比,除中国教育台外,地方教育台报送作品最多的有23件,最少的6件,相差近4倍;7个评比大类全部报送的只有4家,仅报送2个大类的则有3家。作为电视台,重点抓好新闻和专题两类节目固然在情理之中,但也不可忽视其他各类节目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学类节目,这本应是教育电视台的专长,可报送此类作品的单位仅有一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报道教育典型是全国所有教育电视台共同的频道定位,而教学类节目恰恰是承载前两项职责的重要载体。此前教育电视界在这方面曾取得不凡成就:由山东教育电视台组织全国30多家教育台历时5年共同摄制的160集系列科普电视片《身边的科学》,填补了我国原创大型系列科普电视节目的空白。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之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将科普类作品纳入评奖范围,《身边的科学》荣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是我国影视作品首次进入国家科技奖励的殿堂。随后上海教育电视台又出资1000万元,组织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内的60多家单位,在由12位“两院”院士组成的科学顾问团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1000集的大型系列科普电视节目《身边的奥秘》并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的Discovery”,其中多集作品分获国际、国内大奖。以此为镜鉴,我们当今的教育电视理应奉献更多更好的教育、科普类作品,才能不辜负人民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期待!

二是所报送作品的质量差异较大。有的台报送前或许在内部未作严格挑选,有些作品题材太小,了无新意。比如某台报送的某中学在学生中开展手工制作活动的新闻就是如此。试想,哪个学校又没有开展这类活动呢?如果记者挖掘不出它的特别之处,别说评好新闻,就连平常播出,恐怕也很难通过。再比如有些人物报道,通篇都是一些诸如“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之类空洞、抽象的笼统概述,而无一典型事例或生动情节,这怎么能打动观众和评委呢?须知,人物消息一定要用那些“以一当十”、“以一为多”的典型事例说话,一定要用那些具体而生动的情节去感染人。但凡好的新闻作品,题材或内容一定是那些不常见的、非常典型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且表达生动、流畅、中心及重点都十分突出且受公认的作品。笔者无意王婆卖瓜,本台报送的5件新闻类作品,就是按照以上标准在台内挑选出来后,分别经历了武汉广电奖、武汉新闻奖、湖北广电奖、湖北新闻奖的层层角逐胜出后,才报送本次评比的。在此前中国教育台组织专家进行的初评中,按他们的排序,这5件作品全部处于一等奖位次。在复评中这些作品的整体质量也再次得到评委公认。出于总体平衡和兼顾其他的需要,其中3件终评为一等奖,2件为二等奖。

三是部分参评单位未能严格对照“评比规则”报送作品。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印发的《关于举办第十六届中国教育电视奖评选活动的通知》中对新闻类节目参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而在新闻类评比被淘汰的10件作品中,除1件因标题张冠李戴外,其余都是因为不符合上述规则的。遗憾的是,在被淘汰的作品中确有那么一两件作品还真做得不错。评委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只能遵循“评比规则”这一硬杠杠。

三、本次评奖活动自身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通过参加新闻类节目的评比及听取其他类别评委的发言并研读所有作品目录,感觉存在以下两大主要问题:

新闻类节目评比操作问题。新闻类节目共设有短消息、长消息、系列(连续)报道、新闻评论四个小项。由于部分台在报送节目光盘时,未将各个小项分开,因此在协会的汇总目录中也未能细分,以至于初评时评委们将四个小项的节目合在一起评审。这样便出现问题:因为不同项目的节目是有不同要求、作不同比较的。合在一块儿显然不科学,尤其是将短消息拿来与长消息、系列(连续)报道和评论去比作品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甚至去比故事、比情节,显然过于武断。也正因如此,在本届新闻类评出的24件一等奖作品中,短消息仅有一件。就体裁而言,消息是新闻的主力军,尤其是多发简短消息,更是新闻资讯类节目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大容量的根本要求。好新闻评比,既要评出质量更要评出导向。新闻宣传主张什么,鼓励什么,就是我们评比的价值取向!

栏目类报送规则及评比问题。从栏目组评委的发言及栏目类参评作品目录中可看到《妻子从歌声中醒来》、《筑就新巢引凤栖》、《孙生龙的陪读人生》等作品,显然这都是专题类的东西。为什么会在栏目类获奖呢,想必报送者会说它是在相关栏目中播出的。反之,人们会问:所有的获奖专题都是通过某个栏目播出,那么这些栏目是否也视同获奖了呢?很明显,问题出在评比规则上。

关于节目的评比规则问题,广电部门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应该说已经相对成熟。教育电视台虽有自身的专业特性,但终归还是电视台,因此我认为广电部门节目评比规则中的多数内容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运用,在此基础上再纳入教学类节目的参评要求。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融入广电大家庭!各地教育台要参加当地广播电视奖乃至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评比,就必须了解和遵循其评比规则。也只有如此,教育电视台才能真正与其他电视台形成科学且具有说服力的比较,从而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短,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只有拿出既有自身特点(如教学类)又为整个电视界所采信的评比规则并严格执行,中国教育电视奖才能真正评出质量、评出导向、评出榜样!

(武汉教育电视台)

上一篇:谈话节目之散文特性 下一篇:荧屏“汉味”节目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