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高校学术“近亲繁殖”

时间:2022-10-30 08:34:56

【前言】杜绝高校学术“近亲繁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他眼中,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不足、在国内外相应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不足,学科领军人物偏少、学术影响力偏低。 在该校的人才会议上,龚克列举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与该校师资...

杜绝高校学术“近亲繁殖”

【典型案例】

南开大学欲遏制学术“近亲繁殖”

今年,有着93年历史的南开大学,决定控制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比例。4月27日,校长龚克在该校一个有关师资问题的会议上介绍,目前全校2046位专任教师中,有近六成是本校毕业生。南开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图显示,12.1%的教师来自北美等海外国家,29.2%毕业于国内其他机构,58.7%毕业于本校。

龚克说,学校正在采取措施,希望“十二五”期间新增教师中,从海外名校引进的不低于1/3,留校任教者不超过1/3,来自国内其他机构的占到1/3,使得目前教师中本校毕业生为主导的局面得到改善。他说,2011年新聘教师中,海外引进的师资已经超过了1/3。

到2019年,南开大学希望形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师资队伍。龚克坦言,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在他眼中,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不足、在国内外相应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不足,学科领军人物偏少、学术影响力偏低。

在该校的人才会议上,龚克列举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与该校师资对比情况。美国的名校一般很少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的传统。龚克指出,要强化“小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把引进培养人才当成“生死攸关”的工作。

据统计,中国名校“近亲繁殖”严重。减少和消除“近亲繁殖”现象,是教育部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之一。《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希望高校“大幅度减少或者不从本校毕业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师”。

【专家观点】

“近亲繁殖”危及大学创新能力

天津大学教授王振东

自然界基因的多样性保证了“物竞天择”,使生物不断进化;在科学领域,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保证了科学的不断创新。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现状,已经危及大学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大学建设和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顾海兵教授,曾选择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17所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为样本,对“近亲繁殖”的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海外6所知名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进行了对比。在17所大学被调查的987名教师中,有604人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调查教师的62%,只有300名教师就职的学校与曾经就读的学校并不一致,这一比例占3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行对比调查的海外6所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人在取得最高学位后留在本校工作。顾海兵教授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近亲繁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中国的大学多年来缺乏学术创新的重大成果,其突出表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多年近乎空缺。

另一项关于中国高校法学院师资的研究显示,北京一所著名法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52名教师中,有26人是在该校获得的博士学位;武汉一所重点高校法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37位教师中,有34人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比例高达92%。在中国的大学法学院中,除了一些不能自己培养博士的新兴法学院,其他的都存在相当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

在我国,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都以本校毕业生留校为主,同一教授的“徒子”“徒孙”共处一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中国高校存在这样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从导师的角度,把弟子留在跟前,办起事来方便,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学生的角度,留在导师身边,凡事有人“照应”。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使得“近亲繁殖”绵延不断。

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如同血缘上的“近亲繁殖”一样都是大有危害的,同一师傅带出的徒弟,难免会保留和延续着共同的缺陷。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在我国还由于文化上的特殊性,存在着更严重的危害。因为按照我国习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老师、学长,中国学生习惯于继承,不愿也不敢超越,背离则更被视为忘恩负义。这是我国学术界缺乏活跃气氛、少有对立学派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上的进步多取决于“杂交”优势,没有充分竞争的学术土壤,就不可能长出创新的花朵。

形成“近亲繁殖”的原因,还在于高校目前是一种行政化的体制。行政化大学的层层领导,往往以追求自己圈子的利益为目的,而不是以追求学术为目标,因此在人事管理上,不仅无法从制度上限制乃至杜绝学术界“近亲繁殖”现象的生成,反而还存在着有利于本校毕业生留校的各种优惠政策。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在保护着“近亲繁殖”现象的生存与蔓延。

中国要大发展,就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培养杰出人才,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而中国的大学如果要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去努力,其教师是不能“近亲繁殖”的,现在已到下决心解决大学教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的时候了。

改善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念才

在实施“985工程”中,应重点改善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学缘结构。大学是一个有着较为严格的“群分”性特质的场所,教师会根据每所大学的“群”性特征,选择适合自己从业的大学。同时,某类教师的群体加入,又会促成或改变一所大学的“群”性特征。在我国高水平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改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时机已经不容再错过。

首先,提高一流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质量是重中之重。拥有博士学位已成为美国大学中教师任教的“基本资格”,而且不管学校自身处在哪一个层次上,美国大部分教师是在世界著名大学(指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流大学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就是日后一流大学的师资。因此,提高我国一流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质量,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确保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提高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利用学术或其他方式,拓展我国高水平大学中在职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进修、访问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在保证学习和进修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的基础上,增加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教师人数,提高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上一篇:技能高考之路要持续“拓宽” 下一篇:职教精品课“精”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