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专业将成为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新宠

时间:2022-09-27 12:38:17

工程监理专业将成为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新宠

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保持7%以上的年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在2005年达4.7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要靠建筑行业来完成,在2005年建筑行业完成产值2.8万亿元。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期增长速度(9.3%),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7%提高到6.7%,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居第4位(在工业、农业、商贸业之后),显示了支柱产业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

一、我国建筑技术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已达366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5%,其中在施工工人队伍之中,80%是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仅占0.3%。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140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建筑企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现场管理和监理类人才更为缺乏。

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凡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工程项目必须设置监理机构,每个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均应有总监理工程师一名、专业监理工程师若干名,且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是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但是取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必须在符合很多资格条件的要求后参加全国监理工程师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后经注册才能成为注册监理工程师,然而,我们的技术人员等到条件具备时距大学毕业已多年,在上班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再考当年的内容有很大的难度,故人员数量的增加速度并不快;又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出台,省监理工程师资格被政府取消,现在只有监理员的考试,由此出现了监理工程师这一层次的真空地带,有执业上岗证并拥有签字权的监理工程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监理工程量,引起工程监理现场无证且实际管理能力未经有关机构确认的监理人员上岗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监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在近期内能培养出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监理人才,以满足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

二、建筑监理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设有建设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29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工程管理和监理类专业由于是新型专业,为数很少,其毕业生数量远不能满足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若建筑领域各类人才与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按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18%计算,目前需要700.74万人,现在仅有349.20万人,总量缺口为351.54万人。2004年,建设类大中专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本科以上教育的毕业生分别为9213人、77564人和69714人。粗略按当年毕业生全部进入建设行业,且不考虑自然减员等因素,以这样的培养速度满足目前行业的需求需要18.85年。可见,专业教育在总规模上与行业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综合以上的调研数据可以清晰看出,建筑技术人才是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相当时期的紧缺人才。

三、更新监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方面有着普通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认为监理专业将成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新宠,但同时一定要更新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专业设置上思路要更新。例如应设一门有关人际关系交往和礼节的课程,因为监理在施工现场处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他处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第三方,其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协调好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故设此课程很有意义,笔者已把此观点反映给本学院的教学领导并获得肯定,将付诸实施。

2.更新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国家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可以成为注册监理工程师。为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在确定讲授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时要接近或模拟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内容和题型,以尽早适应今后的国家考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传统的纯理论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即学校在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教学理论内容的同时更应具备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鼓励他们走出去,了解并融入建筑市场,这样能使他们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能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

4.充分运用“引进来”模式。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要灵活地外请施工单位经验丰富且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工程师来学校作客座讲师,能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上一篇:“老字号”品牌再造研究 下一篇:高等医学院校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