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9-27 12:36:22

中国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以及城市电视台之间白热化的竞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模式而一改常规常态的民生新闻,凭借自身独具的新闻视角和新闻语态,渐渐地在电视新闻界崭露头角。同时,它的兴起也为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了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是有缺陷的。

一、民生新闻的现状和缺陷

(一)题材俗媚,内容浅薄

现如今电视民生新闻的选材和报道多给人一种孤立报道的感觉,对新闻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报道,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没有给予很好地挖掘和全方位的报道,更对事件本身的意义和未来趋势没有核心化剖析和远瞻性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根到底源于日益激烈的城市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取更大的收视效益而一味的去迎合观众的猎奇与娱乐心理,趋于低俗趣味,把“腥”和“性”的内容和场面视为难得的镜头,用一些隐性采访的方式追拍婚外情、打架斗殴、伦理、凶杀、车祸等等这样血迹斑斑、尸体横卧、行窃过程,并将这样的场面裸的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民生新闻里充斥着这些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当这样的报道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时,它的新闻价值又在哪里?观众对这种新闻闹剧失去了新鲜感时,民生新闻将何以寻找发展之路呢?

(二)曝光负面,舆论失衡

不可否认,我国60%的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表面现象的误导。如果媒体不能在此进行客观引导,大量的负面新闻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我觉得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明确一点,舆论引导不等于舆论监督,也不等于舆论批评与曝光。生活里包含了美与善,也包含了丑与恶,作为媒体应该兼顾两者,不能只顾寻找收视噱头而一味地挖掘阴暗面,要肩负起媒体舆论导向的责任,并做好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机引导,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

(三)城市语态,农民失语

电视民生新闻将自己的报道对象与受众群体定位于平民百姓,而这个百姓仅仅局限于市民。现状的民生新闻通常将城市居民替换了百姓这一个概念,将占有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放置于边缘地位,远离新闻中心。当然,造成这一原因除了农民自身处于弱势群体,自身缺乏利用媒体来发言表态的意识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题材远远比农村题材更具有收视率。在收视与新闻受众兼顾的大前提下,如何拓宽民生新闻的新闻对象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四)内部管理上有所失衡

现在,媒体一般在内部运行机制上都采取“绩效挂钩,按件计酬”的分配方法,栏目也讲究信息量、时效性和稿件份额。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过分强调竞争领先,在内部管理和考核上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方式,而落入栏目制片人一味追求自编稿件条数。记者追求多上稿件多得报酬,反倒是质量考核的标准被模糊,出现了“优稿”、“劣稿”一捆上杆的僵局。尤其可悲的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之下,使记者不愿意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也不愿意下力气去做调查式、深入式报道,于是就出现了有闻必录和大量肤浅琐碎的低品味、低质量的报道。

二、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

2002年,江苏电视台开办《南京零距离》栏目,率先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如今,民生新闻已经在中国电视落户了整整七个年头。它以相同的新闻本质和定位、不同的栏目风格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扎根落户,经过数年在受众市场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话语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其发展也相应进入一个瓶颈期。如果继续大规模的克隆和模仿不仅不会发展,反倒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在此,我列出自己对此类新闻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民生新闻的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兴阶层的产生,加速了“民生新闻”的分化,新兴阶层要求政治话语权,这是我国新闻传媒业呈现的一种大的趋势。如果说,民生新闻的产生是满足了宽泛意义上的市民阶层的需要,那么“民生新闻”的分化则是应对这些逐步分化为不同社会层次群体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由一般信息转为利益表达,民生新闻作为某一群体代言人的形象定位出现。

(二)建立独具特色的民生新闻品牌

民生新闻想要发展壮大,就应该加快自己的品牌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在大宗旨不变的前提下,拓宽新闻内容。记者在每个新闻事件作出报道时能拓宽思路,挖掘与民生有关的各种政治法规、时政新闻等等,用以来扩大民生新闻的内容量,增加民生这一词的厚度,从而真正做到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和内涵。

上一篇:绘画艺术空间处理手法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