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效果评价

时间:2022-09-26 10:50:35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评价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280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 按照就医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感染控制管理, 实验组患者实施PDCA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消毒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手术室感染病原菌检出率为17.86%, 高于实验组的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PDCA模式;手术室;预防感染;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207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科学程序[1], 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程序, 具体包括计划、设计、检查及处理等四个过程, 这四个过程呈螺旋状循环运转并逐步提高[2]。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环节, 其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术后感染不仅再次增加患者的痛苦, 还为医疗管理增加了负担。目前PDCA循环管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感染预防控制[3]。本研究主要探讨评价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效果, 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来本院就医的280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 按照就医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140例。实验组男68例, 女72例, 平均年龄(62.5±7.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8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4例, 骨科手术30例, 神经外科手术28例, 普外科手术50例。对照组男65例, 女75例, 平均年龄(61.2±6.7)岁;手术类型包括心胸外科手术5例,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5例, 骨科手术32例, 神经外科手术27例, 普外科手术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感染控制管理, 包括加强预防患者切口感染以及做好医护人员的消毒管理等。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计划 ①手术室预防感染管理学习计划:医院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预防感染管理学习活动, 定期学习《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相关的规定, 重点加强学习手术室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及手术废弃物管理等内容。 ②感染预防控制计划:每月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质量进行抽查, 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 分析可能引起手术室感染的因素并对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1. 2. 2 设计 ①组织管理:设立监控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感染监测人员及手术室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组成。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手术室感染控制进行观察和检测。②手术期间管理:合理规划手术室布局, 根据不同手术的要求设立一般、无菌、感染等级别的手术间。③手术房间管理:保证手术室对流层关闭状态, 物品放置于固定位置, 手术结束后保证归位。调控手术室适宜的温度、湿度, 并在手术期间进行消毒管理, 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④手术室操作台管理: 保证手术操作台与无菌台距离为10 cm以上, 高度在操作者肚脐以下, 保证无菌台的包布下垂≥30 cm, 手术器械严格无菌, 避免受到污染。 ⑤手术人员管理:注意患者的头发不可外露, 口罩要遮住口鼻, 衣服不可外露。医务人员也应注意卫生, 勤洗手、勤剪指甲, 不可涂抹指甲油, 手的细菌数不得≥5CFU/cm2。⑥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应该贯穿于每一个步骤, 参与手术的全部人员均应具备无菌操作意识, 保证手术器械严格无菌。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消毒处理时按照由内向外, 伤口由外部向内部进行消毒处理。

1. 2. 3 检查 ①科室检查:由感染质控小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全面、重点环节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填写消毒隔离监管要点评分, 满分为100分, ≥95分为合格。②上级检查:每季度由医院感染科及护理部对手术室进行操作、无菌技术、灭菌处理检查。③理论考核: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业务学习以及工作制度的检查。激励护士自主学习,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1. 2. 4 处理 对感染控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制定解决办法。未能成功解决的问题要在下一步PDCA循环中进行解决。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表面、手术室环境消毒灭菌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观察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病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感染消毒效果比较 实验组在医务人员手部、手术室空气及物体等方面的消毒合格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几率为0.71%(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手术室预防感染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 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室病原菌检出率, 提高手术室消毒效果并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PDCA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其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4]:①增强护理人员感染预防意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落实手术室护士控制感染的工作, 做好手术室消毒工作的同时,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②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在处理医疗纠纷的同时要提供有效的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 真实有效地记录感染监测。③提高手术时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在PDCA原则下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增加手术感染预防控制保障。

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感染预防控制, 可以做到使感染预防有科学依据, 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 使手术环境更加安全[5]。

综上所述,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预防感染可以显著改善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有利于构建安全洁净、利于患者恢复的良好手术室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其枝, 曲岩红. PDCA法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3):631-632.

[2] 蔡B.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5):1003-1005.

[3] 王海沙.基于PDCA循环的门诊手术室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5):3295.

[4] 郭光泽, 乔晓春.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6):3891-3893.

[5] 刘晋, 鲁迪. PDCA在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6):3888-3889.

[收稿日期:2015-12-10]

上一篇: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经翼外肌解剖复位与翼外肌游离复位治疗髁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