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欣赏教学对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维度思考

时间:2022-09-26 08:40:08

基于音乐欣赏教学对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维度思考

【摘 要】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教育是目前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全面发展、提高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集艺术家生活的体验、创造性想象,以及专业技法于一体,是拓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重要的财富。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这说明音乐教育对人民群众有着很重要作用。在高校,音乐欣赏恰恰是这种教育的载体,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一个手段,是音乐教育的中心。它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陶冶情趣、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鉴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性,如其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再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能陶冶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欣赏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空间,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可以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是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的名言,它精辟的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就需要欣赏者较深刻地理解其内容,才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鸣;音乐既是声音的艺术,就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导致丰富的联想,最终陶冶人的情操。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节奏是生命节奏的体现: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进入沉思,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愉悦,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这许许多多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激发人对美好光明的不懈追求。总之,教师通过分析乐曲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感受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二、音乐欣赏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德育素质

任何道德素质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的说教或生硬灌输,都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祖先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善民心”。音乐是具有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带有浓郁的感彩和思想倾向。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受到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有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它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欣赏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时,作品以黄河为象征,热情地赞颂了中华民族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讴歌了灾难深重但不断觉醒和崛起的祖国,描写了一幅幅壮丽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卷;欣赏古琴曲《流水》,同学们都被其宁静致远而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欣赏民族器乐曲《彝族舞曲》,都陶醉于少数民族风情中。又如,欣赏聂耳作的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淳朴悲壮、生动感人的古曲《满江红》体现岳飞壮志难酬、精忠报国的英雄气节。这些优秀的作品激发着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音乐欣赏能激发想象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的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观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虽然学生们在学校学习到的音乐还很有限,但是通过音乐欣赏课可以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启迪智慧,提高素质。

1.广泛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表象是想象的基础,一个人不能凭空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丰富的表象,脱离了表象,想象将难以进行。学生一般年纪较轻,涉世未深,头脑中的表象储存有限,所以要提高想象力,必须首先丰富头脑中的表象。音乐欣赏教学总是以具体的作品来进行的。欣赏之前,老师应先对所要欣赏的作品做一个介绍,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趣事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等。对作品所涉及的诸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听懂音乐的内涵。要欣赏中国琵琶名曲(武曲)《十面埋伏》,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要听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最好让学生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同时还收获了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是获取表象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信息的储存,能极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从而为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

趣。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主要是通过“听”来引起心灵和情感的反映。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其听觉接受到刺激后,引起本人生活体验中与该听觉刺激物相联系的有关领域的兴奋和情感共鸣,继而产生想参与音乐表现和探索音乐的愿望,激起对音乐作品进行想象的兴趣和冲动。欣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会使人产生轻盈、飞翔的感觉和翩翩起的愿望。听到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优美词曲,脑海中就会出现草原牧区的美丽图景:白云在蓝天中飘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骏马奔驰,白鸟欢歌。仔细分析一下各种教育形式,可以发现,音乐欣赏教学较之其他形式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想象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毫无怨言地进行想象的训练,最终养成善于想象的习惯。

3.音乐作品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想象具有示范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的结果。其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象,往往为常人所难以企及,学生在欣赏这些对象时,必然会把这些想象的精品作为自己想象的范本而加以学习模仿。由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整个音乐雄壮多变,并借助富于情感的辞句,以具有英雄气魄的黄河为主题,塑造了黄河勃然怒吼的形象,从而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体现出中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充满胜利的坚强信心。这样一部充满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催人奋进、具有独创性的不朽作品,自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学生通过不断虚心的向前人学习、模仿欣赏中的想象,自然会丰富自己的想象的经验,学到好的想象方法,不断提高想象力。

4.音乐欣赏的再创作性,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乐曲的理解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被认为是“命运在敲门”,也有人理解为对命运的抗争。圣桑的《天鹅》有人认为是表现天鹅纯洁高贵的神态和内在的精神气质,而有人却认为是表现一只热爱生活的天鹅在临死前与死神搏斗的精神。因此,音乐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在欣赏中改变着自己感受到的乐曲,每一次欣赏都是一部新作品的创造。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开动脑筋,主动发挥想象的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需要依靠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说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就是直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教师在启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智力素质的飞跃,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四、音乐欣赏能开阔视野,全方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族人民积累的音乐瑰宝五彩缤纷,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地理环境,以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提高知识素养。如,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像笛子独奏曲就有北方的梆笛曲和南方的曲笛曲,北方的梆笛曲风格一般为音高圆润流畅,旋律富于歌唱性,节奏比较舒展平稳,情绪表现以抒情委婉为主,这也表现了北方人与南方人在风俗、地理环境的不同。此外,选听模仿多种声响、烘托气氛的模仿性音乐,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唢呐曲《百鸟朝凤》;选听借用隐喻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情节、渲染场景的音画类作品,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选听具有象征寓意的情绪性作品,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多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南北西东、喜怒哀乐、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作家的表现手法,增强学生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捕捉乐曲的艺术形象,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充分挖掘学生的身心潜能,有利于才能的发展。

五、结语

音乐给人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确实有这样神奇的功效。音乐欣赏课愿和同学们一起探求音乐的奥秘,揭示音乐的真谛!它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郁斌,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J].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辛连启.高等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出版社

[5]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探析 下一篇:对重庆市旅游酒店业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