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用卡使用中的问题\原因及法律完善

时间:2022-09-26 07:20:13

浅谈信用卡使用中的问题\原因及法律完善

摘要:目前,信用卡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加业务收入,扩大经营领域的新亮点,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各大银行纷纷采用新办法和优惠措施来吸引顾客。但是,信用卡的使用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给持卡人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所以,为实现信用卡的快速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来规范信用卡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信用卡;问题;原因;法律完善

一、信用卡使用中的问题

我国实行信用卡的历史不是很长,而许多发卡银行也缺乏经验,认为信用卡推销出去就是成功。因此在实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持卡人并未认真研究过发卡方关于信用卡的一系列规定和限制条款,轻信营销人员的宣传和误导,盲目办卡和消费,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将信用卡当作提现卡或是存折

许多持卡人错误的把信用卡作为借记卡使用,直接用信用卡来提取现金消费。其实信用卡的主要目的是让客户先消费,多消费,赚取佣金和手续费,如果客户用现金消费,银行就赚不到利润。同样把信用卡当作存款卡也是不明智的,根据国际通常惯例,信用卡内的存款是不给付利息的,银行这样做是为了鼓励信贷消费,不鼓励存款消费。使用者将信用卡当作存折来使用,这违背了银行的初衷。

2、错误认识银行对账日期

在现实中,信用卡发卡行开出的长达50多天的免息期的规定并不意味着持卡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50多天的免息期,免息期的长短在于此卡人消费的具体日期和账单达到的具体日期。一般而言,银行对账日是每月5日,指定还款日期为每月23日,如果4日消费,22日就开始算利息,但是如果5日消费,那么在下月的23日前,持卡人只有49天的还款期,达不到银行所说的50日的免息期。

3、错误理解少量透支余额

使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持卡人往往无法确切知道自己透支了多少,按照某些银行规定,透支需要支付借款所有的利息。如某人透支了101元,在免息期内只还了100元,还缺1元,那么在未来的每月,银行仍然按照101元来计算借款的利息。有些人认为这样做事不对的,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银行这样做是合乎法规的。使用者在享受信用卡的信贷透支服务时,要随时清楚自己的欠款金额,避免因没有偿还极少款项而支付全部利息。

4、信用卡持卡人信息泄露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被不法人员所滥用,并进行大肆买卖的现象日趋严重,银行储户的账户被盗,现金被套取的案件也屡屡发生。银行在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上,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管不力,事前预防机制缺失等原因,不但造成持卡人财产的损失,也导致其银行信用的损害。这是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中的一个极为现实而又突出的问题。

二、信用卡问题的原因分析

1、银行体制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导致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没有真正转变 ,加之民营银行缺位 ,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使得银行经营方式单一 ,竞争意识不强 ,服务意识不高 ,市场营销观念滞后。银行经常为完成存款、 贷款、 利润等指标 ,为抢占市场份额 ,在推销银行商品和服务时 ,夸大其词宣传银行商品和服务的优点 ,且有意无意地对银行商品和服务存在的风险不宣传或轻描淡写以误导消费者。

2、银行监管部门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只侧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性进行监管,认为银行监管的对象仅限于银行和同行业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银行客户的保护并不重要,甚至忽视对银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使得消费者在利益受损时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法律。随着信用卡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银行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3、信用卡持卡人自身的原因

在信用卡的使用中,消费者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消费者自身掌握的金融知识不足。大多数银行消费者对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金融常识的了解不全面、不准确。第二,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一方面消费者在专业操作、 信息取得、 资金运作等各方面相对于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只注重保护银行自身利益,产生纠纷时无法遵循客观公平原则 ,做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

4、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原因

我国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相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时间不算太晚。然而从保护的范围、 消费者的认定、 违法责任等方面来看 ,我国立法对银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远远不够。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只是一般性规范 ,对银行消费者的保护过于原则,适用面不广,执法很难。第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未规定银行监管机构维护银行消费者权益的职责。第三,《商业银行法》 对银行消费者保护规定具有局限性。并未强调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 ,且具体保护机制局限于存款安全和存款保密问题 ,其他方面并未涉及。

三、信用卡市场的法律完善

1、完善和拓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虽然为银行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但是尚有不足之处,不能完全适应银行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在学习外国的先进作法的同时,结合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加快对信用消费法律的建设,完善和拓展银行服务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包括:交易信息和各项规则应充分披露,并能够方便得知;各项交易记录必须完整妥善地保存;消费者有救济权和申辩权等。

2、制定独立有效的《信用卡法》

我国目前的信用卡立法主要是《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这部行政规章把信用卡交易中的诸多决定权和解释权交给各个发卡银行,难以做到中立地调整信用卡法律关系。《办法》的立法层级偏低,法律效果较差,为改变此局面,我国应尽快制定专门的《信用卡法》,对信用卡交易中的主要问题,即信用卡的风险防范制度、信用卡的合同法律关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规制;同时,应对目前信用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做出限制,避免各大银行继续各自为政;特别是应该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律强制各大银行公开必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专门的《信用卡法》能提高立法层级,更具权威性,对信用卡交易的调整也就更得力。

3、修订和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

我们在制定《信用卡法》的同时,也应当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信用法律制度和消费信贷法的制定和完善。首先,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开展消费信用的基础。我国应尽快制订《公平使用信息法》,将银行不良的贷款和信用卡数据向指定的征信公司公开,并由后者经过处理、评估后以服务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客户,从而创造一个信息开放和公平使用信息的环境。其次,制定消费信贷法。消费信贷法不仅能从法律上保护属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而且也能迫使银行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银行业的防范风险的能力。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建立消费信贷法,来保护银行消费者的权益,为信用卡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完善银行卡行业的监管机制

我国的银行卡管理法规《银行卡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将该管理法规上升至由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国家行政法律,所起的法律效力肯定比部门规章的效力更高,也将为规范银行卡业务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我们应当对发卡机构的资格,信用卡业务的入市条件,信用卡金融风险的控制,加强信用卡业务操作的规范性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建立,健全信用卡监管法律机制,切实解决信用卡产业发展和信用卡业务活动中多头监管、监管权力交叉、监管措施缺失、监管协调不利等直接影响信用卡安全的问题,保障信用卡经营活动的秩序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志宏.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用开放的博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董汉斌(1982-),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2009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法国达能与娃哈哈国际仲裁案 下一篇: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