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的进展初探

时间:2022-09-26 06:50:07

水产养殖技术的进展初探

【摘 要】 我国的水产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水产面临解决的环境、病害、种质问题也十分突出。新世纪的水产养殖业应发展关键理论和技术。文章回顾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动物的引种及水产动物的病害应用防治技术。最后分析了我国水产业养殖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构想。

【关键词】 水产;养殖;进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环境、资源都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水产养殖是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水产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水产面临解决的环境、病害、种质问题也十分突出。新世纪的水产养殖业应发展关键理论和技术。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1.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的历史比较简短,但是在我国海水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海水的养殖已经得到稳步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虾贝并存,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有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我国的海水的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万吨,其中鱼类42.7万吨,贝类860.7万吨,虾壳类21.8万吨,大型藻类120万吨,海水养殖的种类也已经高达了100余种。居世界之首。

在藻类养殖中,我国最主要的是海带和紫菜。科学家们解决了一系列的海带养殖方法和一些技术问题。如海带南移养殖、夏苗培育法、遗传育种等,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虾贝类的养殖中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国曾在1960年首次培育出了对虾虾苗。随后虾的养殖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虾的养殖高峰期。产量都已经达到20多万吨了,而贝类养殖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一个科学理论指导的新时代,已经在养殖种类的开发,种苗育苗采苗、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

海水鱼类养殖法在我国也有近4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我国在海水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培育、养成、越冬、饲料配合等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北方沿海地带。

2. 淡水养殖

与海水养殖来比较,淡水养殖有着悠远的历史,陶朱公、范蠡编写世界第一部养鱼著作的《养鱼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也带动了世界养殖业的发展,在70年代联合国已经在我国建立了养鱼培训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我国的养鱼技术,对世界的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淡水鱼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技术成就

1.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杂交选择育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鱼类的杂交就进行了3目、5科、18属。25种鱼的杂交,共取得了112个组合的重大研究成果。

新品种育成 我国水产生物品种育成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像我国育成效果最好的是鲤、鲫。而像彭泽鲤、高寒鲤、建鲤鱼等10多个品种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人工诱导多倍体 采用杂交、静水压力、温度休克和移植获得草鱼、白鲫等的三倍体和四倍体。获得更优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多倍体。

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我国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主要养殖鱼类的配合饲料和营养标准的研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需要定量。通过对草鱼、鲤鱼、对虾等水生物的氨基酸、脂肪、需要的矿物盐和主要维生素的需要量及饲料适宜量进行基本的查明。广泛开展淡、海水养殖鱼虾等饲料的研究,而且研制出了许多优质营养的标准配方。

3. 水产动物的引种及水产动物的病害应用防治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引进的鱼类大概40鱼种,贝类8种、虾类8种,藻类也有十余种。如加州鲈鱼、罗氏沼虾、海湾扇贝等都是通过引进得到的物种。现在引进的物种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促进了琥珀、池塘和水库的养鱼业。养鱼业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水生物的病害就会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研究。提出了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开展了原生物学、鱼类免疫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和药理学等研究。基本探明了典型病症、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组织病理与机制等,对贝类、蟹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养殖种类的常见疾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水产业养殖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构想

1. 病害问题: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的的种类或类群单一,长时间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化。鲫鱼、草鱼等病害严重加剧。我国在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个海域适合某种生物的养殖,该养殖生物就会掠夺式生长,超出环境承载的负荷,生物的多样性低,食物链短,生态的稳定性低,造成该海域的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因此强调多元化养殖,不同种类群的合理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

2. 种质与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水产基本都是野生型,对环境温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却更多的表现出不适应。海水中的水生物难以适应密度的变化、营养条件和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除了养殖本身对于水域环境恶化的内在危害之外,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含有有机制、和磷、氮有机农药也径流入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3. 战略构想: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强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养殖机构、规划布局,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大力发展浅海离岸实施渔业。

新世纪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明朗,协调养殖环境和养殖生物的关系,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生态技术工程化,养殖产品优和养殖环境的洁净化,运用新的技术、新的良种工程,促进水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江. 近海长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M].海洋出版社.2009

[2]王武. 鱼类增养殖学[M].上海水产大学出版社.2006

[3]占文斌. 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水产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Economy Expected to Rebound In H2 下一篇:Green Economy Underway in Gu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