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时间:2022-09-26 06:42:30

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传播最根本的精神,在于人与人的沟通,对它的研究来自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点点滴滴,是情感体验和理性感悟的结合,其后才是对社会的冷静观察和宏观概括。对大部分读者而言,学习传播最直接应先从“技能”的角度考察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批判性思考。

特里・K・甘布尔与迈克・甘布尔的《有效传播》是一本通行了22年的美国传播学教材的第七版,谈的都是每个人每天都在有意无意中做的事情。因为你总的说话、交往,就是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自身传播。正如该书作者甘布尔夫妇所说,他们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它的出版能够推动人们更加了解传播的过程,并提高自己的传播技巧……成为一名符合21世纪要求的有竞争力的传播者”。书中对传播技能的训练主要着眼于“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小群体内的传播”和“公共场合下的传播”四个方面,其训练焦点集中在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上。另一方面,具有优良素质的传播者,擅于传播,也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本书两条培养路线交错穿插于生活的各种传播类型中,又具有各自的逻辑体系,为传播能力的自我培养指明方向。

认识自己在传播中的位置

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清晰地认识自己是传播成功的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属于人内传播的范畴,并与人际传播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理性方面,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考量。自我意识除了回答“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等问题之外,还指自己对自身精神层面上的印象。它被三方面因素影响着:你是如何看待他人,他人实际上是如何看待你,以及你觉得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自我意识不在于“对”与“错”,而在于“积极”或“消极”。个人需要时不时地考察他对自己的认识,避免形成对自己不正确的看法,同时吸取他人的信息以评估自我意识到底有多真实。

而在感性方面,“情商”这一指标可以来辅助解释情绪。情商是指“一个人动员自身、控制冲动、识别并规范自己的情绪、移情与保持希望的能力”。不光是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面部表情,我们的面部表情也同样能够影响情绪,而且情绪会传染,我们会不自觉地反映和模仿我们交流对象的情绪和情感。

操作性训练部分的第四步,是对读者需要参与的最重要的传播活动进行详细指导。这些活动也是传播的难点,同时又是优秀传播的必备技巧,比如会谈和演讲。

会谈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交流形式,双方都在私人接触和信息交换中致力于给出和接受信息,以便得出结论,而关乎职业生涯的面试,又是会谈的最重要形式之一。除了做好充分准备、对自己确信不疑、确认你发送的信息是积极的而非消极外,作者还谈到许多辅的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比如求职信的写作、相关网络资源提供、关注面试中的法律问题等。提高演讲技巧的重点是克服心理和技术上的障碍。通常演讲者面临最大的障碍是对焦虑的恐惧,这是正常现象,但并非无法克服。我们可以采用“放松神经技巧”、“冷静技巧”、“清楚地呈现技巧”等一系列办法进行抵制。

提高实践能力是第一目标

对于大部分并不具有传播学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培养传播能力的第一步是要提高对身边传播现象的关注程度,初步建立起对传播的感性认识。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看待自己、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语言和隐含意思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传播技巧是一门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技术。这项技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对内,传播帮助我们洞察自己和他人――我们是依赖传播来发展自我认识的,并且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满足对融入、控制和爱的需要;对外,传播的经历让我们有机会去影响他人,也让我们有机会实现我们的目标。这项能力的学习必须贯穿一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能终生受用的学习计划。

作为第二步,在建立起对传播的感性认识后,个人需要了解一些与传播技能相关的重要概念。这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但对深入理解传播过程不可或缺。人、信息、渠道、噪声、反馈和影响是传播研究的最基本要素。我们每天使用语言的语义是会随时间推移、地点变迁、个人经历而改变的,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我们所使用的符号能帮助我们形成思考问题的方式或习惯,也有助于形成我们的世界观及行为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语言影响到我们如何影响到我们如何解释世界”、“说不同语言的人就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等超越个人局限经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高对非语言要素的敏感度。借用福尔摩斯的话,忽视非语言要素即是“你的确看了,但你没有观察”,要做到“观察”,就要在身体语言、衣着和装饰、声音、空间和距离、颜色、时间和接触等方面投入注意力。

培养传播中的批判性思维

除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努力,传播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读者从更高层次对传播现象进行批判和审视,从道德的角度对传播行为进行评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化与传播”、“性别与传播”以及“新媒体与传播”等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主题上。这些值得思考的主题渗透在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对传播形态与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当今世界,我们更需要与我们具有某种文化差异的人进行交流。文化是一整套知识、信仰、价值、风俗和行为的系统,以及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其成员所需要、共享及使用的物件的统称,它指导着传播,教会人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谈话、如何倾听、如何行事,教会人在面对特定情况时,期待别人以特定方式给予反馈。在不同文化中,同一种现象会被迥然不同的观点进行诠释。比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里,冲突被看成是彰显差异性的方式,人们通常用开放而直接的方式处理冲突。相反,在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里,集体一致性的重要程度超过个人需求的,所以集体的冲突被看作是一种威胁,在公众场合里冲突是被竭尽全力避免的。因此,作为一个有世界视野的传播者,必须不断积累知识,学习如何处理不确定感,并以欣赏的态度来看文化敏感是如何积极地影响传播中的竞争力的,在与各种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是如何暗示文化中的价值观、规范、角色和准则的。

鉴于“性别”在传播中扮演着有争议的角色,较之给出确定的观点,作者更多的是提供思考的角度及其他学者的观点。如在女性与男流时面临着劣势的讨论中,作者给出了一种观点:“女性必须掌握一种特别的敏感,才能解释男性的沉默、男性的不懂感情表达,或是男性的粗鲁,并通过这样来帮助男性表达自己。然而,女性的交流模式却经常被贴上沟通不充分或不灵活的标签”。总体上说,作者还是肯定了性别带来传播方式差异的必然性。

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我们最关心的是网络对自我意识、人际传播以及群体关系的影响。网络给了人们一个生活在虚拟世界、参与模拟以及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或将自己放在不同的情境下。伴随着大量虚拟群体的出现,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进行无需面对面的交流,许多面对面交流中不敢谈论的话题也能在聊天室中出现。网络群体甚至可以给那些经常造访的访客们一种归属感。这些从网络使用者切身感受出发,很容易引起读者思考的兴趣。

《有效传播》是传播学教材中的经典,这次翻译的第七版,理论框架被延伸,增加了电子媒体内容的比重,被誉为“一本将理论和实践、学术启迪和操作指南结合的相当完美的著作”。但是,正如文中谈到的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这本书为美国读者量身定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思考方式到实践操作都不能避免文化差异对指导意义的削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本身也是研究美国文化中人际传播特点的极好对象。

上一篇:“网”到深处人孤独 下一篇:Web3.0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