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建构

时间:2022-09-26 05:46:53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建构

【摘 要】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自主建构的潜能和教学目标、要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情景,科学指导,让学生分步建构生物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建构,用展示和评价激发并保持学生自主建构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自主建构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是时代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地自觉地建构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者所获取知识的多少不取决于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而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2]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建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步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1.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教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

2. 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容应基于学生建构潜能之内 学生建构知识,源自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必须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机的联系,如果不能发生有机联系,就成为孤立的知识而被迫记住,这就脱离了自主建构。因此,教师在确立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容之前,应当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全面了解,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同时,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效率,设置的内容应当循序渐进,分步进行。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可以分三部分让学生自主建构,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什么是光合作用。

3.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创建有益的情境 情境是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建构。如在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准备两个暖水瓶,一个装煮熟的种子,一个装萌发的种子。往瓶中各插一个温度计。上课时让学生观察两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何不同。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关知识。

3.2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天然的优势。如学习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到森林或树木茂密的地方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氧气多?”请阅读教材并讨论,看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什么,释放什么。

3.3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目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有观点认为: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是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3]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和学习材料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思考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时,可以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哪些物质可以自由进出细胞,哪些物质不能自由进出细胞,不能自由进出细胞的物质又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进而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进一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设置的问题既不要过于简单,这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学习兴趣;也不要太难,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的难易,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或者合作探究能够解决为准。

3.4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为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可以利用白色污染,乱砍滥伐造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废水污染河流等图片或视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自主建构相关知识创造有益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模型、挂图、名人轶事、科学家探究的故事、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

4.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充分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达到师帮生,生帮生的目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加深相关知识意义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建构主义者指出,每个学习者由于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方面的理解和深刻程度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恰好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与合作,被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享用,从而促使所有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的提高。[4]

5.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 教师的科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保障。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交流偏离主题或学习目标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之回归主题;(2)由于遗忘或前面知识学习不好引起自主建构发生困难时,需要教师启发、提示,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意义建构;(3)一些知识的建构需要教师做铺垫,提供一定的方法,即在学生够不着时教师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帮助其够着。如在学生建构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需要教师事先交代遗传因子的存在方式、如何进入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等。否则,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无法进行。

6. 学生自主建构需要展示和评价以激发并保持其积极性 学生自主建构完成后需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和他人了解其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通过展示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建构的程度,为后续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展示自主建构的成果,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主建构的信心,激发并保持其自主建构的兴趣。

学生展示完成后的评价将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其自主建构的兴趣。在学习中,效果的好坏和成绩的优劣始终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这种渴望了解自己学习成果的心理趋向,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教育评价的正确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潜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5]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时应尽量使用积极评价(肯定、赞赏、激励等),尽可能不使用负面评价(否定、惩罚、打击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自主建构的积极性,因为人们在得到赞赏、肯定、激励等正面评价后,其积极性会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落。在使用积极评价时也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对于存在的认识错误、知识错误、建构误区也需要善意指出。但可以策略一些,如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可以先表扬其积极发言,再善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先肯定其正确部分,再指出其不完善弄得地方,使用“如果这样会更完善一些”。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在积极评价中善加利用。

时代的进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只有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地指导,做学生自主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顺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 巨瑛梅等,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225

[3] 张仪成,科学教学中建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6年第7期

[4] 巨瑛梅等,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226

[5] 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16

收稿日期:2013-05-16

上一篇:浅述高中数学自学方法的指导 下一篇:小议音乐中的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