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微粒观培养

时间:2022-09-26 05:19:50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粒观培养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微粒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化学微粒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这是能够有效地展开后续知识教学的基础所在.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微粒种类十分多样,微粒间的相互关联也需要学生逐渐理解.教师要让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微粒、微粒间的一些作用方式以及微粒间的包含关系等形成一定的认知.微粒知识相对都十分抽象,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化解这些教学难点,要透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呈现来生动地解释微粒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都能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功效.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物质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学生微粒观能够形成的基础.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粒子都比较小,分子比较小,原子更小,那么离子呢?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透过设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的层层“洋葱”剥皮法,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而微粒间的这些关系就相当于“中国盒子”,打开一个盒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盒子,打开小盒子,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盒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这些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微粒形式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展开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而逐渐形成准确而全面的微粒观.

二、深化学生对微粒知识的认知

当学生对于物质构成的一些基本微粒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渐深化学生对于微粒知识的认知,尤其是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实际物体中来加以应用.微粒观在很多物质的形态、物质的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应用.随着学生对于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在认识上的不断加深,教师要有意识地透过一些实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巩固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以某种特定物质的形态转化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同一物质在形态转化时其构成微粒所发生的一些具体变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微粒间的一些相互作用有更好的了解,也是构建学生的微粒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范例来深化学生对于微粒知识的认知.例如,人们都知道,水有三种的形态,分别是液态、气态、固态.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水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学生回答:是温度造成的.教师追问:温度为什么能造成水的三种形态,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层层剥茧,学生逐渐明白了“微观知识”,明白了水在不同状态下其中构成微粒的一些相应的转换.教师可以以水为范例进行教学深化:水电解可以变成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人体吸收,氢气可以燃烧.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并且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微粒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形成与渗透

当学生对于基本的微粒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后,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有代表性的微粒观,帮助学生对于很多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变化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化学教学中很多物质性质的转变,以及一些相应的实验过程都可以渗透微粒观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有效的教学素材,并且透过对于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微粒观,这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所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很多的化学实验来演示、推理微粒的存在,并且加深“微粒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如,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的实验,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又如,在讲“微粒是永不停息的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做对比实验,利用水和酒精相互融合实验对比在大颗粒中间加上液态或者小颗粒物质,如“花生米”加入“大米”实验.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确实体会出“微粒间有间隙”和“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道理.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透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展开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于化学微粒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要透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于微粒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当学生对于基本的微粒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后,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有代表性的微粒观,要透过各类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例深化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培养,有效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作者:徐永春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下一篇:数控加工及数控机床维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