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时间:2022-09-26 05:12:20

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基地科研课题:“陕西方言的地域化发展”(BY03);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修辞在语言艺术中的应用”(ZK08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何艳萍,女,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学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新时期陕西方言在电视媒体的大环境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存在着小品、译制片、天气预报、新闻、碎戏、影视剧等多种形式,探其原因,与电视媒体的多元化发展、陕西方言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地域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

关键词:方言;多元化;电视;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63-02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也在谋求着自身的立足之地,历史承载厚重的陕西方言在电视媒体的大环境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新时期的空前繁荣。

一、新时期陕西电视方言节目的存在形式

(一)方言小品

26年前,陕西籍话剧演员郭达、杨蕾以一部小品《产房门前》登上了1987年的春晚,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方言喜剧风。后来刘远、石国庆(王木渎)等人的加入,成就了《换大米》《黄土坡》《办公室的故事》《山的呼唤》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与陕西方言密不可分的。陕西方言特有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与生俱来的质朴与诙谐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在这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如“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海派清口”等。因此,在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启上,陕西方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方言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做出判断和预测,旨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便利。在人们眼中,这是一个严肃的、纯信息的播报类节目,长此以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一直都践行着这一原则。然而,随着《百姓报天气》栏目的开播,陕西电视台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用方言播报天气的先行者,无论男女老少,您只要普通话流利并且有一定的才艺,都可以实现做一次播报员的梦想。它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登上电视和参与电视的一个舞台, 最大限度的消解了电视与受众的距离。

(三)方言译制片

2004年,一部由美国引进的迪士尼动画《猫和老鼠》风靡全国,精彩的剧情和几位古灵精怪的主人公赚足了国人的眼球儿。在普通话版本之后,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和爱好者突发妙想,将其改编为各种方言版本。最成功的就属四川、东北和陕西版本了。方言的融入,给这部动画片锦上添花,当地老百姓听起来觉得非常亲切、大呼过瘾,而外地人观看时也会觉得非常幽默,笑点大增。但最终由于方言所借助的平台——电视媒体的特殊性引来了种种质疑,它的播放草草结束,如今观众朋友们只能在网络上一睹它的风采。

(四)方言影视剧

一句“额的神啊”让《武林外传》中的闫妮大红大紫,并将陕西风采潇洒在了国际舞台,而《美丽的大脚》中善良淳朴的张美丽饱经沧桑的感悟“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一定要笑着离开…”曾打动了多少人。《高兴》《走着瞧》以及2012年吵得沸沸扬扬的《白鹿原》都将陕西方言的特色发扬得淋漓尽致。

(五)方言新闻

当人们已经熟悉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新闻时,用方言进行播报无疑是另辟蹊径,尤其是将方言运用到立台之本——新闻播报上,更是大胆而果敢。从比较早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如今地方台遍地开花,方言新闻有着稳劲的发展势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电视台创办的一档新闻栏目《咱村外事》在注重挖掘大量鲜活的农村题材的同时,更是充分地展示了陕西方言的魅力,用声画记录着宝鸡的点滴变化,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天源源不断的电话提供新闻线索就是很好的印证。

(六)方言碎戏

陕西方言剧《百家碎戏》,打破了演戏需专业的“神话”。全部起用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去演绎自己身边的生活、道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简短而有哲理性,大多具有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由碎戏进而衍伸出方言综艺类节目,如《碎戏明星班》,大有央视“星光大道”的造星范。

二、陕西电视方言节目多元化发展的原因

(一)电视媒体多元化发展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老大,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也不得不积极的调整姿态来寻求出路。近些年来,电视人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在栏目的设置上、频道的专业化、新元素的引进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地方台,充分的注意到地域元素的运用。陕西方言借着这股东风,通过语言这一渠道渗透进各种电视节目,赢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在大浪淘沙中立稳了脚跟。

(二)陕西方言的独特魅力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陕西方言自身所散发出的魅力成为其进驻电视领域的关键所在。胡适曾在《〈海上花列传〉序》(1930)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1]”外人眼中的陕西话总是那么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憨厚中带些硬汉劲,听起来特过瘾。一句“嫽咋咧”就包含了极好、很带劲、很舒服、总之让人非常爽快的感觉。

陕派电视剧《关中匪事》在展现关中风情的同时,让“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式的秦腔秦韵风行大江南北;而歌舞片《高兴》中,当五富用陕西方言说,他最享受的就是能挣到钱拿回家扔给老婆说“他妈的,,给,用去!”,虽然是骂人的话,尽显出一种辛酸苦辣后特有的情绪宣泄。

(三)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其发展的人文关怀

一个地域的观众对本地域的文化有着一种潜在的特殊心理。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2]。而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当地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特别能够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微妙共振,是当地观众认可的一种文化形式。

同时,方言通过言说的方式传递着自身的文化潜质,影响着这个地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方言电视节目本身就对人们产生了一种凝聚力,在本地域内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心理,这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是相契合的。文化认同感让观众喜欢这种方言节目,从而为方言节目获得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

三、陕西方言电视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2005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周海晏等七位同学对沪宁杭三地的方言电视节目进行了调研,在上海地区发放的600份调查问卷中,75%的人表示“方言电视节目比普通话节目亲切、贴近生活”[3],这项结果表明方言电视节目有着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它的出现满足了某些群体对于电视的特殊需求,是广大民众“根”的意识的觉醒,也是电视“小众化”市场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方言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节目可能会粗俗化、对于青少年受众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不利等。这些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因为某种需要而忽略了发展普通话的长远规划。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我国当今必须奉行的一项立法,这是加强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调味品,我们期待着这类节目在正确的导向中进行,期待着方言能继续丰富形态,为我们的广电事业,尤其是地方台的特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胡适.海上花列传·1930序[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贺文佳,杨洪富,袁能先.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王召金.解析方言电视节目[J].青年记者,2007(12).

上一篇:创伤性事件的媒介影像与创伤记忆 下一篇:倾城之爱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