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空间探析

时间:2022-09-26 04:56:28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边缘空间探析

摘要:随着城市内部用地越发紧张,城市边缘地区成为城市开发的活跃地带。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思维对我国城市边缘空间进行解读,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对提升城市边缘空间的品质提出城市设计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空间;城市文脉;公共空间;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3-0076-02

1、城市边缘空间概念辨析

城市边缘空间如何界定是本文的起点。“边缘”在辞海中解释为延边的部分,靠近界限的区域。“边缘”与“边界”不同在于边界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界限,而边缘则更关注靠近边界的区域,而不单单是一条界限。城市边缘即指靠近城市主要城区的外缘地带,是城市联系乡村的过渡区域。城市边缘也不同于城市,城市指城市主城区之外的区域,城市是相对城市内部而言的,而城市边缘是介于城市与城市内部之间的部分,两者的属性在城市边缘都有所映射和传递。

对于城市边缘空间的理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各个学派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奎恩(Queen)和托马斯(Thomas)将城市及其地区称为大都市区,并将这种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区、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腹地三个部分,率先进行了城市边缘地区的研究。

社会学家R.J.普里沃在1 968年为城市边缘区作出了解释,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加仑・尼克(Gallent Nick)提出城市建成区外在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游憩/发展机会等方面具独特性的多功能城乡转换交接地域。

我国学者武进认为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它是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土地利用发生急剧转化的地带。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主城区,在土地利用、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环境效益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渡地带,兼具城市与乡村的基本特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力在不断放大,城市集聚力在逐步加强,在城市形成了依附于城市的“缘地带”,它既是城市发展的边界,又是城市进一步扩张的发酵地。

2、城市设计视角的特点

城市设计视角有哪些特征是本文需要解释的第二个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2.1 人文性

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设计人们可以感知的城市空间,人们脑海里形成的空间意象、使用感知、情感变化是评判城市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城市设计的人文性首先要关注城市文脉,尊重和了解城市的历史,将传统文化作为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可识别空间的重要元素;其次要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感受,尊重当地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赋予空间更多的场所内涵,做到空间多样化、功能多元化。设计传承文化,塑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情感空间。

2.2 空间性

城市设计的设计对象是城市空间,通过空间的设计来实现对城市方方面面的改善,因此城市设计的落脚点是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空间类型的归纳总结的目的是为了阐述某类空间的在城市中的意义,告诉人们哪一种空间是积极地、舒适的,同时揭示空间改进的方法。所以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空间的形态、肌理和组织方式。

2.3 艺术性

城市设计以视觉秩序为媒界、以城市美学为原则,以空间设计为手段,以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为目标。城市设计的艺术性表现在将城市的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上,一方面保留城市天然质朴的本色,尊重城市肌理、地形地貌、生态本底的原有生长规律;另一方面通过人工的方法对城市空间要素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设计结合自然,两者的相互结合形成了艺术化的理想空间。

3、城市设计视角F城市边缘空间的基本特征

3.1 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边缘空间通常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与地缘文化相互交汇,多种文化并集的区域。距离城市越近,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占据主导,反之乡村文化和本土文化占据主导。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趋同性逐渐显现,传统文化与城市特色在逐渐消退,而城市边缘空间由于受到文化冲击相对较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得以保存,因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城市边缘空间的重要特征。

3.2 空间的过渡性

城市边缘空间通常是集中的城市空间向分散的郊野空间过渡、高强度开发向低强度开发过渡、紧凑的城市景观向舒缓的田园景观过渡的区域。这种空间上的转变使得城市边缘空间具备了形态上和景观上的独特性。人们乐于把去城市边缘的行为看作陶冶心情、增添乐趣的一种方式。同时由于地价便宜,产业园区、居住新城、大学校园、新农村等一系列开发项目选择落户城市边缘,又影响着边缘空间的形态变化。

3.3 艺术的包容性

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中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区域。城市边缘的门户、街道、村镇、郊野公园、历史遗迹体现了人们对于城市美学的理解,同时随着审美标准、意识形态和技术手段的转变,这些人造痕迹也随之变化;而自然要素受到外界影响的因素要少得多,城市边缘的河流、山地、林场、田园是城市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依赖。当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谐拼贴在一起时,就体现了城市边缘空间的艺术包容。

4、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的现状窘境

4.1 文脉的缺失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缺乏对传统文脉与地缘文脉的保护,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城市文脉的保护意识。崇尚推倒重来,城市内部的大拆大建之风延续到城市边缘,能够体现城市文脉的街道、村镇让步于凶猛的城市扩张,城市文脉的痕迹被无情地冲击,同时在城市边缘空间更新与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与设计师很少站在历史的角度展望城市发展,“快餐”式的作品比比皆是,城市的文化内涵被淡化,结果出现“干城一面”的结局。第二,缺乏制度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关注的重点是“规划区”或者“主城区”内部的保护,如历史街区、城市“四线”的划定等等,然而城市边缘空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边缘的特色景观、特色风貌没有准确界定和适当的保护措施。

4.2 空间的无序

我国城市边缘空间往往呈现空间的碎片化,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表现在:第一,用地不够集约,城市边缘空间的用地权属相对复杂,国有土地与村镇集体土地相互混杂,这对项目的落位以及用地的成片开发带来困难,可以看到很多用地既不是农田,又不是建设用地,呈现出的状态就是建设项目遍地开花,用地既浪费又无序;第二,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城市边缘空间属于城市发展的敏感区,由于用地相对充裕、建设条件相对简单、建设要求相对宽泛,往往出现“发力过猛”的现象,城市边缘建成了中心区,边缘地区应有的质朴和韵味缺失了。

4.3 景观的乏味

我国城市边缘空间的景观塑造相对滞后,有些地区甚至空白。城市对于景观的有限投入多释放在城市内部,如气派的城市广场、整齐的城市街景,而城市边缘地区的景观往往被无视,殊不知城市边缘空间才是认识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边缘地区景观乏味除了投入少外,另一个原因在于思路的偏差,多数城市重人造景观、轻自然景观重建设高标准,轻地方特色。几乎每个城市入口都有一处“马踏飞燕”雕塑;寂静的田园风光里充斥了各种楼盘开发;道路景观、街道小品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枯燥乏味的景观风貌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品质。

5、改善城市边缘空间的城市设计思考

5.1 延续边缘空间的场所文脉

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种是历史的文脉;另一种是空间的场所。边缘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阶段产物,应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尊重传统的生活场景。在城市边缘空间塑造中,延续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新的建设内容应从传统文脉中汲取营养,使新老城市环境协调共生,有意识地保留城市边缘空间的乡土特色,使其更富有地方特色。

另外,应赋予边缘空间更多的功能,增强空间的场所感,与城市内部功能形成互补,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丰富其心理体验。城市边缘空间相比城市中心生活节奏慢、绿化景观好、乡土气息浓,因此考虑将更多的养生度假功能、休闲游憩功能、景观展示功能、生态种植功能布置在城市边缘空间,增强边缘地区的吸引力。

5.2 构建内外渗透的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中除建筑之外的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和人为空间,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

城市边缘空间是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部分,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因此城市边缘空间内的自然生态要素应严格保护,对山体、河道、植被、特色农田划定保护范围,避免因城市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另外,城市边缘的生态开敞空间应与城市内部的开敞空间建立联系,通过带状绿地、自然河道形成内外渗透的开敞空间系统。

5.3 具备弹性发展的设计思维

由于边缘空间具有过渡性和阶段性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先的边缘地区会向外扩张,演变成为城市内部的组成部分。在空间设计中要对这种空间演变有足够的预判,明确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适应城市的快速扩张。

城市边缘潜在的发展区域应具备快速新城代谢的可能,对未来增加开发规模和建设强度留出余地,使城市每个新的生长区域在各个阶段都相对完整,具备功能完整、配套齐全、空间有序、风貌统一的特征。

5.4 引导城市有序生长的活力单元

与城市边缘空间内向型空间演变对应的是城市产生一系列活力单元形成外向型的发展动力。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开发项目越来越青睐城市的边缘地区,如产业园区、大学城、居住新城、文化创意基地等等。这些项目有效的规范和梳理了城市边缘用地,促进了城市边缘空间的健康发展。

在选择和安排这些活力单元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活力单元与城市周边已建设施相互衔接,活力单元不应游离于城市之外,而应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城市内外做到功能互补、交通便捷。另一方面活力单元应具备一定的自给能力,配套适当的生活服务设施,尽量做到职住平衡。

5.5 体现地区特色的形象界面

城市边缘的空间界面由自然界面和人工界面构成,通过两者的组合和变换可以很好地展现城市的自然美与人工美。

一方面在二维平面构成上,城市边缘应尽量打破整齐划一的建筑界面,结合地形变化、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形成凹凸有致的边缘空间韵律变化,将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有机的融合,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和心理体验。

另一方面在三维立体的天际轮廓线组织上,将建筑物、构筑物、自然风貌有机综合。城市建设密集区域,应突出建筑轮廓,合理布置高层建筑,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轮廓线;生态控制区域,应强化山脊线和山体绿化,建筑仅起点缀作用。合理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处理城市近景与远景的关系。

6、结语

从城市设计角度审视城市边缘空间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站在城市使用者的立场发现这一地区的问题以及展望其发展。城市设计更多的关注城市文脉、公共空间和空间美学,这些方面都是显性的,影响城市边缘空间发展的隐性因素还有更多,而且不为人感知,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城市边缘空间的发展是持续的、动态的,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发展也应给与持续的关注。

上一篇:浅析沿海口岸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特点 下一篇:私人物业公共空间:纽约与香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