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时间:2022-09-26 04:33:42

浅谈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 学习策略;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集体活动为主体的,因此合作小组的合理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合作小组的组成

小组合作学习前一般是将同质的学生按照学业成绩、能力、性别等分为异质小组。每个小组内应当有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再加上成绩中等的两位学生和一名相对较弱的学生。对于每个组员所担负的责任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的构成也应当隔一段时间进行调整,以便使小组成员在不同位置上得到锻炼。我们采取“异质性分组”的方式,通过彼此合作来学习,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互动、理解和友谊,对于未来生活之中即将面对的人际关系,应该比较容易胜任的。我们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异质性分组”。“异质性”至少应考虑三方面:(1)能力。不同能力的组合,能使组内实力比较均衡,有利于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兵教兵”活动的开展。(2)性别:组内同学男女生都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尊重异性,包容他人。(3)其它因素:组内同学来自各种家庭背景,个性也不同,大家可互相学习,和谐共处。

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或太多皆非所宜,反而缺乏互动的机会,由传统的插秧为方阵式、便于1帮1或多帮1。(如下图),在初次分组中,教师掌控分组,不宜由学生自行分组,否则会比较混乱。班上如有“英雄好汉”,最好把他(她)们拆到各组,让他们孤掌难鸣,有助于班级秩序的管理。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委以重任,让他们发光发热,在各个学习小组发挥带头作用。把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并在每个小组选好小组长。对于小组长的选拔,要依据几个条件:(1)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2)组长成绩比较优秀;(3)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兵教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只要有学生会,就要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归纳,学生帮解决的问题,同学记忆是最深的,这个环节既是培尖,又是补差。笔者通常在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

二、小组竞争机制的建立及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要确立一种能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努力、互相帮助的良性竞争机制,而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作用。课堂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如:(1)回答问题;(2)技能表演;(3)自制测验;(4)创作作品分析等。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评选优胜小组,积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每节课小组的小组活动让每节课充满活力。以下是笔者运用的两个表格,以下这个贴在课室左边作为每节课小组评价使用。

这个表格主要用于评价每节课学生的表现,对表现出色的组及时进行加分,下课前做好统计,评价基于以下标准。

(1)优胜小组标准:积极回答,展示准确,文明守纪。

(2)每节课下课时老师宣布优胜小组,同时说明理由,然后作好记录,按得分高低排名,全班前4名评为A,5-8名的评为B,9-12名的评为C,分别的3分,2分和1分。

(3)班长统计,一天内得到分数最多的小组是当天的优胜小组,可以得到流动红旗,保留一天(每天评前4名),百分考评每人加1分,让每天小组成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初一(3)班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表

在课外活动中,课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形式:作业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某个方案;互相督促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单词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组内成员每天互相抽写10个单词,并且互相批改;课外阅读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是每周小组成员共同合作阅读4篇文章,共同探讨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优带差,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基础,做出自己独立的学习笔记,记录新学到的知识,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好的句子;课外写作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老师布置的写作题目可以互相交流观点,集思广益,然后自己独立写作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了知识,不至于对写作产生很大的胆怯的心理。下面这个表主要对课内外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评价表。

使用这样的一个表,一方面让学生们自我评价提高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加入教师评价,更加能显示出评价的公正和合理。每个星期优秀小组获得流动红旗一面,四个星期小结一次。

在每个学期中,我们要结合各个小组的综合表现,在一个学期内获得流动红旗的总数,评选出学期最佳小组,使每个小组从头到尾保持积极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见下表)

另外,我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及时总结,才能巩固成效,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常态健康发展,持之以恒。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只有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教学才能达到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陈建红,杨凤义.当代教学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

上一篇:异位妊娠应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