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求平衡 培养历史意识

时间:2022-09-26 04:30:45

创新中求平衡 培养历史意识

近几十年来,历史教学界普遍将历史意识的培养作为历史课的主要价值取向。英美学者认为,历史课不应该仅仅灌输某些史事、故事,而应该教导学生有关历史学科的“关键概念”,让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构成和组织原则的认知过程。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也强调:初中历史课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一般而言,从课堂教学的要素考虑,评判一堂好课要有“五性”:科学性(教学目标)、精确性(教学内容)、严谨性(教学环节)、灵活性(教学方法)、高效性(教学结果)。而且,“五性”互为一体,贯穿其中的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

创新不能背离原则,历史课要上出历史味

在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意识”已愈来愈成为历史教学法的一个关键范畴。因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历史课要使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把历史学科这些本质的东西淡化或是湮没了,历史课就失去了历史味。

一些教师为追求新颖、独特,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手段的丰富多彩,展示自己充足的课外知识和熟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妙语如珠,彰显自己丰富的文学功底,但是,缺少学科内容,把历史课上成文学课,艺术课,科学探索课或幻灯演示课,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基本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创新关键在教学立意。

在创新教学方法中,一些教师任意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比喻历史事件的做法,乍看起来好像合乎新课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然而却违背了历史所特有的过去性基本特征,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时代风貌,所使用的词汇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果历史课不顾这种时代性,缺乏清醒的时间意识,就会造成“时代错置”,甚至导致对过去的歪曲。

任何背离学科特征,远离教学主题,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创新,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追求“接受”与“探究”的平衡,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基于课堂观察,笔者认为最佳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接受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为“思维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结果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动的手段”。历史内容本身具有过去性和客观性特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探究性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和深度理解力。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探究性教学情境。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史料,史料不足,会影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教师要从多角度去搜集、整理史料,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教师在设计情境前,要弄清“为什么教?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或者“教之后,学生得到什么?”不能为了达到教师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结论或结果而选择史料、截取史料,或者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某些必要的史料辨析环节,走“课堂秀”,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课堂“曲解”现象。

从有利于学生体验的角度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不能单一地停留在向学生讲解知识、传授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个“教”的层面。好的课堂要把教师的讲解、传授与学生的体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感受和认识上的升华,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有效探究。例如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笔者曾设问:“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期,你喜欢民国成立前的生活,还是民国成立后的生活?”这样,把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从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的角度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历史大多是已经发生的过去,这使学生无法直接认识对象,而只能依靠史料间接感受。所以,实际的史学认识活动并不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依次运用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而是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这样才能对历史现象做出逻辑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来构思。

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首要一条是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切忌为了追求课程的生活化而造成“时代错置”。

将现代的因素应用于对较早历史时期的描述,诸如将现代语言、观念用于历史题材的电影和戏剧之中,这被英国史学家约翰・托什称之为“时代错置”。我国新世纪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接受了历史课应坚持“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新理念。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和总体目标是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然而,历史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课的时代性首先应该是体现过去的时代风貌,而不是“以今度古”或一味地追求课程的生活化,否则极有可能造成“时代错置”或导致“非历史化”现象,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键在于呈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风貌,也就是说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历史感。比如,讲述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时可以适当地引用典型而简短的史料原文。如讲述西汉武帝时候国势的昌盛,可以引用《史记》中的原文,“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以此与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残破景象相对照;再如反映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和勇气,可以引用他的话:“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有时,教师可以借鉴著名史学家著作中的论述作为历史课中分析一些历史问题的重要参考。

总之,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学要围绕如何制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如何便利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来构思,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看作是目标,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看成是手段,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县羊泉初级中学)

上一篇:积极开展潜力评价,提升宜耕后备资源利用效率 下一篇:电视出镜记者的表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