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打运动中的速度素质训练

时间:2022-09-26 01:00:50

浅谈散打运动中的速度素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182-02

1 影响散打运动速度素质的主要因素

散打运动速度素质,特别是当表现出最高频率的动作时,如单位时间内出腿的次数快慢取决于运动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即神经过程灵活性。在以快速度和高频率完成的动作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冲动通过运动神经元以集中的“排炮”的形式发放出来。要达到这一点,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在动作反应速度训练中培养散打反应速度

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度主要受遗传的影响。生理学研究证明,纯生理过程在后天是不能改变或只能产生极微小的变化,因此,通过运动训练并不能改变人的反应速度,训练的作用只是把受遗传因素影响所决定的最高反应速度表现出来,稳定下来。而反应速度最终要通过某一部分肌肉工作的形式反应出来,为能表现出最高反应速度,这种肌肉工作形式对反应速度也就有了相当大的意义。所以,后天的训练主要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2.1散打简单动作反应速度的训练。

简单反应就是用早已熟悉的动作去回答早已熟悉的,但突然出现的信号。散打简单动作反应速度的训练原理在于:一是简单反应速度存在着转移的现象。二是散打简单动作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作回答反应的动作的熟练程度。动作熟练后,一旦信号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无需再化费较多时间沟通与运动器官之间的反射联系。三是散打简单动作反应与心理训练因素有关。运动员对细微时间间隙的感觉越精细,准确辨别这种时间差的能力越强,则就可把这种准备时间差的感觉转移到反应速度上来。如果要把散打的简单动作反应速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

2.2复杂动作反应速度的训练。

复杂动作反应就是对瞬间的变化做出相应动作的回答。在散打突然变换动作的情况下,对复杂动作反应速度有极高的要求。散打复杂动作反应在运动中有两种反应。一是对移动目标的反应。对移动目标的反应过程,主要是指对“运动客体”的变化做出反应;二是选择动作的反应。这主要是根据对手动作变化做出相应动作的反应。

散打复杂动作反应的训练,属于散打技术和战术训练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散打对抗性项目中。复杂动作反应的提高,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训练中模拟整个比赛的情况,以及有系统地参加比赛。因为对方所产生的变化只有在比赛中才充分地显露出来,而自己所选择的反应动作是否有效也只有在比赛中才能得到检验。

3 在动作速度的训练中发展速度素质

单纯的动作速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实践中所观察到的运动动作某一部位,或动作的某些组成成份的速度,实际上是由其它能力,如力量、协调、耐力、技术等等因素加上速度素质来决定的。所以动作速度的训练与其他动作素质的训练、技术训练有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动作速度,必须有目的地发展相应的运动能力。

3.1 培养散打运动动作速度的手段应符合的四项要求。

一是采用的动作应该是可以以最高速度来完成的。由于培养动作速度主要是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练习,所以不能达到最高速度的练习是不适应的。二是采用动作应是被练习者已熟练掌握的。采用已熟练的动作可使练习者不用把精力花在如何完成动作上,而是集中精力来完成动作速度。如以最快速度击打弹腿而不严格要求质量。三是练习的时间不应超过30”。动作速度练习是工作强度最大的,因而完成这些练习的持续时间应恰当,要使练习者不因疲劳而降低速度。四是专门性的练习动作速度反应与散打比赛的动作结构相似。

3.2 散打动作速度训练的方法和措施。

运用规定最高速度指标和变化练习程序的重复法。这种方法时要使运动员能在练习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动作速度,并能在专门性的条件下通过练习程序的变换促使各种速度之间产生最大可能的转移,减少动作定型对速度提高的影响。变换练习的程序,是指练习中合理地变换速度和加速度,把它们用适当的比例和程序结合在一起。在培养散打动作速度时就要把相对的有严格规定最高速度指标的练习与变化的速度练习良好地结合起来,并经常采用运动员不习惯的速度进行练习。

3.3 适度安排速度练习。

散打运动活动中速度表现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受专项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动作速度的过程中,可以限制练习的总时间、练习完成的空间条件,使散打各项动作能以最大速度完成,从而提高训练效果。通常,在一堂训练课中,速度练习的量相对于其他练习来讲是不可能很大的。

4 结论

散打运动的速度素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我们在运动实践中采用科学训练方法,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提高散打运动各项素质的目的,特别是速度素质,从而为训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亚东. 《现代散打》[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中国武术散手编写组 中国散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2

[3]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打).[M].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4]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3

[5]邱丕相等. 《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培养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障碍及策略 下一篇:试论技术院校科学创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