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等待 演绎精彩

时间:2022-09-26 12:00:23

【摘 要】语文课堂中我们始终会发现一些如“教师赶教学进度”、“课堂冷场”等常见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涉及到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预设多于生成。本文重点阐述了课堂等待的重要性、课堂等待时机的把握及有效实施等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充足的“自主”时间中享受思考、探究、交流、表达的乐趣,提高思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 等待时机 等待策略

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执教者为了按照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中来,急急忙忙赶教学进度。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等待,把握等待的时机,掌握等待的艺术。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想象、思考、探究、交流。

课堂中的等待并非毫无规则,可以任由我们随心所欲。要让等待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研究它,把握好等待的时机即在什么状况下实施等待才是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

一、在静心默读时等待

学语文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需要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假若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静的空间,一个等待的空间,去默读、去回想。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学生或是颔首点头,或是浅笑低吟,或是心潮澎湃,可以说他们真的悟出了东西,真的读懂了文章。这就是静心默读之美,这也是等待之美。

例如:在上《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这篇文章跟一般的思乡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思乡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学习这样的文章,你就不能只想到也是马不停蹄地大声朗读、回答、讨论。教这篇文章教师完全可以采用静心默读,完全可以在等待中让学生自己慢慢用心去领悟文章的感人之处。如文中对“证据”的描写中,作者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每段都有,如果让学生静心默读这些描写,那么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刘亮程在追寻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样描述,这样地细化,让学生默读,在默读中学生会感受到这篇散文所蕴含的哲思之美,这就是静心默读之美,这就是静心等待之美。没有老师的等待,哪有心灵的对话,收获的丰硕!

二、在小组交流时等待

小组交流是我们课堂中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阔学生的思路,获取多种信息。在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机会说,且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例如在教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时,安排小组交流学习,充分阅读后,学生进行了讨论。在巡回各小组之后,我发现,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点很清楚,但对文章内容却很生疏。比如,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个定义,始终不能统一看法。我知道这是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就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要求他们重读。于是学生又紧锁眉头,开始了“扫雷式”的阅读。最终明确,文章第一段是作诠释,其他的特点分散在各个段中,归纳出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因此,在让学生进行这部分交流时,我们花了好些时间,让学生讨论好、交流充足。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才会发现生生对话中藏着许多我们课堂中非常难得的生成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更具魅力和更有深度。

三、在苦思冥想时等待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体会: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大多没有反应,静寂无声,教师就有点惶恐,以为是教学上的失败。因此,为了避开这样的冷场出现,很多教师要么充分利用自己主导的角色,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解、剖析,换一种方式重新提问,再进行教学,还自认为是“教学机智”。要么,急不可耐点一两个自认为能回答的学生,立马交流,还不时加以引导、点拨,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实际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大可不必心慌,不妨来几分淡定,须知这正是学生苦苦思索之时,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潜心阅读并深入思考,学生触摸文本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去设身处地的想象,去细心体会揣摩。

譬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我让学生“涵咏景物描写的意蕴”。在朗读完后,学生发表了一些粗浅的感受后就没什么动静了。于是我启发学生再读课文,让他们“透过景物描写触摸作者情感的颤动”。这样的一个重磅问题抛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但别急,我们分明能感觉到学生思维在涌动。经过一番静心等待后,学生一个个举起了手,逐渐地,学生感受到了史铁生内心的汹涌情感,如:蜜蜂的稳重,蚂蚁的勤恳,蝉的再生之痛,露珠在生命终结时的大美,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而这些让作者明白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在静心梳理、静心等待的基础上,学生逐步深入,沉潜到文本深处涵泳,体会到史铁生内心的热流,深深震撼着自己的心灵。等待使课堂上有了不可预约的精彩。是老师的等待,让学生对情感、人物的把握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老师的等待让语文课做到了“宁静中的深刻”,“等待中的提升”。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重要的时刻。”

四、在观点碰撞时等待

这里的观点碰撞是指学生在看待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种现象时,出现了较大分歧,且各说各有理,旗鼓相当的状况。此时,是宝贵的课堂资源,需要及时捕捉,精心“培养”。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等一等,让学生观点与观点碰撞,思维与思维交流,争论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加上教师及时精确的点评或提示,让学生对各自的观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涉及到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时,学生的观点就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有的认为他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当两种观点争执不下的时候,就可以来一场小型辩论会,当两方学生的发言都没有了新意后,学生自然慢慢安静下来了。这时,趁热打铁,总结周朴园的个性,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一个伪君子的真性情。让学生明白,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假如没有让孩子进行这么激烈地辩论,同样是这段总结,效果是不一样。可见舍得花时间,舍得等待,这都是值得的!

当然,“等待”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除上述四种情形外,还可在:学生发言遇挫时,等待;学生出现错误观点时,等待……

总之,等待是智慧的,等待更是艺术的,它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有助于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有助于课堂动态生成,有助于课堂精彩的呈现。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