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调动学生兴趣,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09-20 08:57:58

适时调动学生兴趣,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恰当的时机中调动起来的。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彩,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必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课堂中总是会有一些预设之外的情况发生,但是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处理这些情况,就能将它变成精彩的生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尽量想得周全一些,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一个预测,在课堂上要灵活调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意外变成精彩的生成,这样才能获得精彩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如何在课堂上适时调动学生兴趣,从而演绎出精彩的数学课堂总结了一些经验。

片段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和可能性》教学中摸球的环节。

师:(展示布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同学们,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一样的,如果让你随意从袋里摸球,你们觉得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还是红球的次数多?

生1: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是一样的,那么被摸到的次数也应该差不多吧。

生2:我觉得应该是一样的。

生3:摸到红球次数多。

生4:摸到黄球次数多。

师:老师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谁的设想是对的。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上来摸球(摸40次),一个摸球,一个记录。

当摸到30次的时候,摸到红球的次数比黄球少得多。许多同学都有些意外,开始为“落后”的红球加油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是红球出现了9次,黄球出现了31次。

师:同学们,不要灰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过再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柳暗花明。我们再摸40次试试看,好不好?

生:真是太好了!

学生们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最终的结果是红球43次,黄球37次。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摸80次。如果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可以在课下继续在小组合作摸100次、200次甚至400次。然后你们再观察一下得到的结果,看和今天课上的结果是一样的还是完全相反的。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反思:统计数据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必须尊重事实,必须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学习是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让学生按照教材中安排摸了40次之后,就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当口袋里两种球的个数相等时,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这样学生就被机械地灌输了没有说服力的结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得就不够深刻,更不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兴趣了。这里课堂上老师让其再摸40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又兴奋起来。虽然两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还有差距,但是老师还是没有给出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做课上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得出结论。 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片段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师:大家喜欢过生日吗?

生(齐声):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别人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最少?咱们一起做个小调查好吗?

生:好啊!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生日,然后由师生共同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生:我的同桌一次也没有举手。

师:沈孟阳,你的生日是几月份?(他不出声,懊恼地抓着脑袋。)

师: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了班主任手册,这里有你们的“学生基本情况表”,它会告诉我的。沈孟阳的生日是2002年5月6日。下次可要记住自己的生日哦。(同学们认真修改了统计表,并认真地绘制书上的条形统计图。)

反思:三年级的学生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教师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势必会伤害这位学生。我提前准备了班主任手册,从而很好地完成了班级学生各月生日人数的统计,同时又抚慰了这位同学,避免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片段3: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练习十。

屏幕出示这道题:0.>0. ;.4

师:你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齐声)会!

师:大家独立完成。(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做题。)

师:好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嘴里不断嚷嚷:“好了好了。”)

师:第1小题填了多少种答案?

生1:10种。

生2:16种。

生3:20种。

师:能说说方法吗?(生面面相觑。)

师:看谁最聪明,想出妙招!(生陷入沉思。)

2分钟后,袁洲江举手:老师,我知道了。先在第1个里填9,第2个里依次填8、7、6…1,这就有8个;第1个里填8,第2个里依次填7、6、5…1,又有7个……第1个里填2,第2个里填1,有1个。一共有36种填法。

师:你真伟大!都能找到规律了,非常了不起!(有了这样的启发,第2小题学生运用规律,迎刃而解。)

反思:这一道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几个答案,这样也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师接着提出“看谁最聪明,想出妙招”,这样一煽动,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迸发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能找出规律,填出所有答案,我从心底里佩服,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伟大”的感叹。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爱学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寓素质教育于思想品德教学之中 下一篇:创新物理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