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时间:2022-09-26 11:05:49

浅析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服务业统计却与其不相适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服务业统计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指标

作者简介:王大旭(197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市卧龙区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统计师。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1672-3309(x).01.01.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23-03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但服务业的具体含义在理论界尚有争议。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往往是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也就是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服务业统计却与其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对服务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资料,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积极作用,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主要采取政府统计部门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两种渠道、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两种方式的统计调查模式。

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服务业统计。政府统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块”上的统计,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11个重点服务行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开展“条”上统计,比如交通管理部门开展了公路、水路等的客货运输量、周转量统计,人民银行进行人民币存、贷款统计,地税部门进行税收统计等。为了整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业统计资源,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建立了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周期性普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迄今为止。服务业普查已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93年的第三产业普查、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常规统计是指除经济普查年度以外在常规年度、季度、月度开展的服务业统计调查,比如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常规统计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系统内开展的经常性统计调查。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已制订了《服务业统计基本规范和实施意见》,这样就为各地方和各部门开展服务业统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标准。

二、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统计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度方法逐步科学,但由于服务业自身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统计仍不尽完善。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15个行业门类和47个行业大类,目前政府及部门日常统计还没有覆盖全部的服务业行业。从政府综合统计看,主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5个行业大类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定期统计调查:在装卸搬运、计算机服务、仓储、租赁、软件、商务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居民服务、社会福利、体育和娱乐等12个行业大类开展了国家和省一级层面的抽样调查,还有不少服务业领域尚未建立固定的统计调查制度,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社会保障、文化艺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从部门统计看,交通、教育、科技、卫生、建设、文化、水利、环境、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只对系统内服务业企业和单位进行简要统计,掌握的主要是一些行政记录。没有建立全行业的统计制度,服务业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二)服务业统计网络不健全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健全的统计调查网络相比,服务业统计网络尚未搭建成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单位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变动频繁,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而且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次,从服务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统计来看,服务业单位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难以形成服务业统计网络。此外。由于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晚,尚未建立及时的、系统的服务业各行业的统计调查网络。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统计部门内部也尚未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相互衔接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体系,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全面的对服务业统计调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三)服务业统计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统计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服务业统计水平的提高。目前,虽然大部分省级统计局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明显偏少。一些地区服务业机构还设在其他机构内:市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不超过1/3:县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仅占10%左右。机构改革以后,部门统计力量在弱化,与要承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量明显不成比例。对于国家和大多数地区而言,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是一项新业务,经费尚未列入统计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影响了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

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业统计长期被忽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建立起统一、完整的服务业统计制度。除了在经济普查年份进行的全面调查外,非普查年份政府统计部门主要进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统计调查工作。其他服务业行业的调查资料,有一部分是依靠部门现行统计制度来收集统计,但这些部门的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往往涵盖不全,没有按照该行业全部口径统计:另一部分没有主管部门的服务业行

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行业,几乎没有资料来源。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

(五)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单调,抽样调查质量不高

目前,服务业统计主要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限额以上(规模以上)采用的是全面调查,其有一套较完整的报表制度和操作方法,数据准确性相对较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情况。限额以下(规模以下)较大领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和方法制度的不断改善,抽样调查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样本点的问题。首先是总抽样框的基础资料收集难、不精确。造成抽样缺乏真实性:其次是样本点相对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缺乏代表性。样本点配合程度差,提供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往往造成推算数据与现状出现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较低。难以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衔接。

(六)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指标体系不统一,难以构成体系,从部门看,部门统计数据以反映本行业业务活动状况为主,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存在“部门特点”,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往往综合指标多,详细分类指标少,实物量指标多,价值量指标少;另一方面,一些实行报账制的单位无法提供统计资料。不少单位实行报账制,由于单位自己没有财务账,从而导致无法填报报表:而可以提供报表的单位,有些指标如营业利润等却无法填写。并且。许多指标的定义不准确、不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确定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同时对于服务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区分也不明确,以至分类核算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也不同。还有,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不具备服务业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服务业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应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也在逐步向前发展。目前人们对加强和进一步开展服务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没有什么需要争论的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服务业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小卖部”、“修理铺”等不显眼的小行业,而是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WTO后,以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更加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尽管对服务业的基本认识已经或正在改变,但从目前的具体工作来看,统计工作的重点仍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上,服务业统计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重视并加强服务业统计。

(二)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健全统计网络

首先,建立经济调查机构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组建步伐。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调查网点;对主管部门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要求其设立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其次,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再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督促中小企业、个体户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大力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与制度

目前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尽快完善。具体而言,第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业的具体分类和调查单位。统一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解释、填报要求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且要规范资料报送程序,使各部门、各级行政区域在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第二。可以根据各种服务业的实际情况,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及职责,整合、协调、发挥好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形成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在调查方法的运用上,必须要坚持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相结合。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做好调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

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调查的质量。要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人员的选调工作,要选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要认真做好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培训,使每个统计调查人员熟练掌握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统计标准、指标内涵、口径范围,确保源头数据的质量。

(五)加强服务业单位名录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由于服务业覆盖面广,分类庞杂,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尽量摸清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分布、经济总量、增加值、内部组织结构和竞争实力等情况。并且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把好企业法人登记以及营业登记的源头关,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服务行业单位的类型和性质,最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在进行服务业抽样调查时,单位名录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名录库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的成败。因此,不论工作有多么艰难,各地各部门都要组织力量,切实把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好、维护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总体的全面性,才能为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一是可以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心指标,把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二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仅要有反映服务业单位基本情况、生产与服务活动规模、最终活动成果的共性指标(例如单位基本情况指标、经营状况指标、资产负债情况指标等),还必须要有反映行业业务经营特点、体现行业特色的个性指标。三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先进性。不仅仅有反映传统服务业情况的统计指标,更要设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四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完整性。不仅仅要有反映综合性的财务统计指标,还应该有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科技进步以及人文素质提高的非经济统计指标。五是注重指标设置的适应性。不仅仅只考虑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就行,还要考虑满足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要。六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太好操作的复杂指标,

参考文献:

『1]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汝斌,改革和强化服务业统计[J],中国统计,2007,(04)。

[3]王樟云,浅谈县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6,(12)。

[4]服务业核算课题组,服务业统计与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03,(09)。

[5]许宪春等,中国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J],统计研究,2004,(01)。

[6]赵同录,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完善GDP核算[J],统计研究,2006,(09)。

上一篇:核心能力理论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借鉴 下一篇:农村消费信贷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