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的塑造

时间:2022-09-26 10:14:03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的塑造

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关系到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前景。现阶段国内旅游行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正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偏差息息相关。本文通过结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相关案例,探讨塑造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以期为旅游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愈发迅猛,但是旅游行业反而连年出了员工流失率高的现象,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危机成为了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行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行业、社会的普遍关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却远离旅游行业,无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院校还是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塑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行业正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急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本专科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选择转行,一些暂时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也会在三五年内选择离开该行业。就近年来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单位的统计,有3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非旅游业的单位就业,且学历越高,这种现象越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统计,毕业半年后旅游专业的学生离职率会达到50%左右,毕业三年后仅有30%左右的旅游专业学生会继续留在旅游业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由于行业、社会、家庭等客观原因和学生自身心理落差等主观原因,学生往往会在实习结束后选择再不从事旅游业。

二、造成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软环境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旅游管理专业含有“管理”二字,毕业后理应投身于管理层,而非一般的服务员。因此,当他们在实习时整天做着机械重复、又脏又累的工作,并且毕业后还要有相当一段时间重复这样的基层工作时,学生往往会接受不了心理落差而选择离开旅游行业。在与形形的客人打交道时,很多学生总显得疲于应付,面对突发事件的出现,总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尊心遭受打击;在与同事、领导沟通时,他们又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受到关注与重视,一旦现实情况低于自己的预期,就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萌发离开旅游行业的念头。

(二)旅游行业薪酬水平较低,职业晋升通道不明确

薪酬水平与职业晋升机会是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非常看重的要素。据笔者了解,一般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工资不会超过每月1500元,毕业生到酒店就业,至少一年内的工资也不会超过每月2500元。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相较于在非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薪资水平至少低12.5%。不少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也表示,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普遍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当自己与同龄人横向比较时,他们也觉得难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国内许多传统旅游类企业似乎并没有向毕业生提供明确的职场晋升通道,管理层空缺岗位总倾向于外部招聘,一线员工积极性遭受打击的同时,大学生员工只能期望通过不同企业间的跳槽来获取职位的晋升。一些国际化酒店集团因为旗下有不同品牌的酒店连锁体,向员工提供的职场晋升通道似乎更多。但是且不说高管岗位多有学历背景、工作资历等方面的超高要求,就是一般中层管理岗位,这些酒店的招聘任职要求相对也高,对大学生员工在一线基层岗位的工作年限也有一定要求,这就更考验大学生员工对于酒店的忠诚度。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指导,实习过程管理不够完善

学校作为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在招生时缺少相关面试环节,只将分数线、高考志愿作为招生依据显然不能让最合适的学生加入旅游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没有向学生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要么抱着过高期望进入旅游业,要么对旅游业职业发展希望渺茫,这两类学生都不会在旅游业找到职业归属感。

在学生去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常缺乏对实习生的主动管理和对过程的完善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安排、工作时间和薪资待遇都由企业方决定,学校通常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对实习企业的约束,当然也很难保证专业实习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学生的实习过程管理,大多数学校是非常松散的。如探望学生的时间往往以领导和教师的时间来确定,停留时间也不会太长,多限于生活关怀和安抚疏导,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

三.塑造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的措施

(一)指导学生放低就业心态,摆正职场新人位置

旅游业有一条通则,那就是无论什么学历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都必须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旅游业的这个行业特点,就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摆正心态、放低期望值。香港理工大学院长田桂成教授在培训讲座上也谈到这一点,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举例。他曾经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自信满满地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去了一家国际高星级酒店实习,可酒店人力资源经理安排他的第一个实习岗位是去厨房做厨工。在切了整整两天的胡萝卜后,他终于忍受不了找到了经理,以为经理误会了他的实习身份。经理却反问了一句:“如果你连一个厨工整天工作时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管理他们呢?”他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基层工作体验的重要性,于是从此安心实习。由此可见,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可能存在的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心理,让他们明白基层工作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避免学生在基层服务岗位产生被大材小用的心理感受。

(二)紧密发展校企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招生、教学、实践与就业工作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它不仅要求员工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技能,更要求员工有真心热爱服务行业的态度。现在少部分旅游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招收“合适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流失到非旅游业,增加就业对口率。于是这部分旅游院校都会在招生时增加面试环节,以期从身高、样貌、性格、兴趣等方面考察学生是否真的适合从事旅游业。香港理工大学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并且邀请旅游行业精英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据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慧群教授介绍,理工大每年都会邀请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或旅游企业经理参与招生面试,以两个旅游企业专业人士、一个学院老师的配比组成面试评委小组。评委小组成员会从个人外形条件、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考生,评委小组中的业内人士更会以旅游企业用人方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增进了旅游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忠诚度。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香港理工大学推出了“一日教授”项目,即邀请旅游专业人士为学生讲座授课,承担一天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实习、兼职和就业环节中,香港理工大学也积极与各国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就业岗位。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实践工作通过邀请旅游行业精英合作的方式,得到了旅游专业学生的欢迎与认可。

(三)营造对口就业氛围,塑造对口就业观

学生毕业面临择业问题时,往往会与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呈现从众心理。相对于家长、老师的意见,学生很可能更愿意听取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的建议。因此,旅游院校如何利用社会媒体、校友资源,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认可度,是旅游院校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就非常注重推广自身品牌。学院利用报纸、电视、公共交通设施等广告媒介大力宣传,使得学院的文化品牌不断传播、植根于社会人群中,为旅游业创造了潜在从业人员,也提升了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豪感。田桂成院长介绍说,该学院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一位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因为毕业时选择了金融业就业而在校友会上表达了自己的羞愧。可见,旅游院校营造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的氛围,对于塑造旅游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观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增加学生旅游业实习实践经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热情和就业兴趣

兴趣与热情是学生投入旅游业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学生在校期间有寒假、暑假等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他们总非常希望能在这些闲暇时间去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实习实践。旅游专业的学生一般又都会有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走走看看,体验不同文化的需求。因此,旅游院校应当为学生安排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渠道。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时间长短不一、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实习实践途径。比如,学院会让会展方向的学生组成会议筹备小组,组织国际化的旅游学术研讨会议;对于有学术兴趣的学生,学院会组织学生去某个旅游目的地考察旅游,让学生在旅游中挖掘独特的视角写出考察报告。旅游院校如果能通过安排各种途径、人性化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相信学生对于旅游业的热情会大大提高,也更会有志于投身旅游行业。

总之,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关系到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前景。旅游院校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者,除了传授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旅游企业是旅游从业人员的使用者,除了给从业人员展示能力的平台,更要努力提高薪酬水平、回报社会,让现在和将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看到美好的未来。只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塑造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就业观,为旅游业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上一篇:从鲁迅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与挣脱看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篇:试论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