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学生绘画能力提高的几种因素

时间:2022-09-26 09:34:02

浅谈影响学生绘画能力提高的几种因素

绘画写生训练,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主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为此在写生(或临摹)中要抓住训练的几个环节,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反之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产生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现象,平时训练非常勤奋刻苦,但提高很慢。这种类型在每个班级同学中不乏少数,这些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种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观察能力

一幅画作的优劣,总是通过整幅画的效果呈现出来,任何局部的效果,对整幅画而言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作画的整体意识贯穿始终是成败的关键。整体的观察、整体的表现,即将所写生的静物道具全部置于作画人的视野之中。首先分析整组静物的黑白灰关系,其后,再找出色彩的冷暖、纯度的对比和渐变关系,哪是最暖的,哪是最冷的,哪是最艳的,哪是最灰的。以这些极端的色彩定位,其他的就能依次有序地排列,避免看到哪里画到哪里和看一眼画一笔,使画面又花又乱很不整体的常见弊病发生。所以,整体与否是成败的关键。学生在没有动笔作画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所描绘对象的形状特点、结构比例、色彩关系、明暗对比、质感等有一个完整认识,达到“胸有成竹”时方可动笔。学生在观察中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观察对象;二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能全面仔细地分辨观察对象的细微特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观察中表现出来的问题随时随地给予指导,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鼓励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把观察的结果与学习过的绘画原理联系起来,用绘画原理去说明观察的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具体地讲:

首先是对对象的整体了解,即对大体体积和大体动态的了解。不能把视点集中到单个形体上去。在表现地过程中也不要盯着那些小地方画,否则最后的画面效果会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整体观察还包括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谁在前,谁在后,以及前后物体之间所产生的空间透视关系。

其次是观察调子。观察调子时先看主要的大的明暗交界线。头脑里要有体积,有空间的意识。不同物体之间的颜色差异和因透视所形成的近实远虚。

最后是观察物体的质地。检查物体问的不同质地感觉在光线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别,如粗糙、光滑、透明、坚硬、柔软等。这要求我们始终要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形体,坚持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统筹局部的观念。

整体分析能力

整体分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详尽的全方位的对描绘客体的观察之后,就要对其进行理性的综合分析。综合是对客体的概括,是对总体特征的把握,掌握其概括的基本形体,以较轻的直线或几何形体确定、概括出物象的准确位置及比例关系。分析则是在综合概括的基础上,对客体做进一步的细致的刻画和调整,使物象的特殊性更加明朗清晰。深入刻画并不是主次不分、巨细不明,而是以画面的总体效果为依据,抓住重点,进一步表现刻画,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协调一致。比如“一幅静物组合的写生”。首先理解物象的形体结构。所谓结构,就是形体的结合与构造。即静物本身各部位的内在的组合,前后穿插、上下联结、左右对应,外表的形态物征、透视变化以及各静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大小高矮、空间比例,以及整幅画面中的主次关系等。其次离解明暗变化。弄明白光源的定向,明暗交接线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反光与投影的强弱变化等。最后理解色调与色彩关系。弄明白该组静物所呈现的基本色调和组成这一基本色调的几大色块的组合以及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冷暖变化等等。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在表现它们时才有了追求的目标,才能胸有成“像”地去画。所以,理解是画好一张画的根本。

识别比例关系的能力

物体处于空间位置,其自身就具有多维性,如何表现客体这种立体的多维性,比例识别能力很关键,这是发展绘画才能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在学生的作品当中经常会看到形体不准、比例失调的现象,这些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所描绘对象的比例识别判断出现误差所造成的。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目测所要描绘的物象自身及其相互之问的比例关系,而且还要掌握在不同的视觉情况下,因透视所造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在对描绘对象的物理比例的熟识之后,才能遥渐形成对绘画中透视比例的正确估计与判断。

识别明暗关系的能力

所谓明暗关系是指光线投射到立体物上所产生的不同的亮度差别。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亮部、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对这五种明暗调子的描绘是使被描绘物象产生立体效果的重要途径。物体离光源的远近、光源的强弱、物体表面与光源所成的角度、物体的颜色等都会对明暗关系有所影响。在绘画中要教会学生从整体的观念来理解、表现对象,绝不能机械地将五种调子做简单地堆砌。头脑中要有立体的、结构的观念,使每一块调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并服从画面全局的指挥协调。

初学者和进步较慢的学生,总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孤立地去表现,画中多种道具之间色彩的深淡(明度)、冷暖(色性)、艳灰(纯度)和形体塑造的虚实、强弱与疏密变化都没有比较地观察、对比着表现,关系紊乱,效果出不来,进步较慢。正确方法是要学会画前看后、画左看右、画上看下、笔东眼西、左右顾盼。眼睛在静物道具中来回比较,画笔在纸上对比着表现。色彩只能在对比中呈现它的各种不同效果。一块失去比较的色彩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18世纪俄罗斯油画大师,列宾的老师克拉姆斯柯伊曾说过:“比较比较再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绘画,更没有天才的画家。”所以可以这样说,“比较”是进步的“法宝”,是打开艺术殿堂之门的钥匙。

确认位置关系的构图能力

作为基础教学的色彩静物写生训练,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要物体立体起来,这一立体感的体现也是美术类高考评分的标准之一。所谓“高考高考,色调加塑造”,就是指体积的塑造十分重要。初学者往往不注重对三维空间中的“深度”的观察与表现。静物写生中的立体感表现,原本依赖黑白灰的素描变化规律,但许多初学者在色彩造型中,忽略了随形转折的色彩冷暖、纯度和色相的变化。其实,在绘画中要注意高光反映光源色,受光部以固有色为主并受光源色的影响,暗部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在塑造时还请注意空间色彩的变化规律,即近暖远冷、近艳远灰、近实远虚的色彩变化,以强化物体的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眼与手的协调能力

眼与手的协调能力亦即心理学中所说的视觉神经系统与动觉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能力,这种能力在绘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视觉神经系统在对所描绘的客体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之后,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再由大脑向动觉神经系统(手)发出指令,手则按照大脑的指令,将视觉神经系统所观察到的物象表现于画面当中。这种信息的转换如果协调得很好,就会在画面中很顺利地表现所描绘对象,使之更加准确完美。反之画面就会与描绘对象差距较大。但是在实际绘画当中,视觉神经系统所感知的东西往往要超前或高于动觉神经系统的要求,这是正常现象。视觉所体验到的东西即所要达到的描绘标准,是需要手的动觉的多次练习才能完成的。

写生不是克隆自然,写生是将自然形态景物上升至艺术形态的绘画。所以在作画前,应以艺术眼光去观察对象,并想像出画完以后的艺术效果。因而要判断出什么地方应加强,什么部位应概括处理,什么地方应密,什么部位应疏,并用适度夸张的色彩去强调明度、冷暖、纯度的对比或者色彩的柔润与谐调。总之,要想提高绘画能力必须先从这六个方面做起,即“整体地观察、整体地表现,理解地分析、理解地表现,比较地识别、比较地表现,全面地识别、全面地表现,立体地确认、立体地表现,艺术地观察、艺术地表现”,要求我们平时多看、多读、多画优秀的作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

上一篇:工稳秀雅 古拙灵动 下一篇:引领动漫潮流的“炫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