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理解和实践“高中政治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26 08:37:24

尝试理解和实践“高中政治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要转移教学的中心,由过去教师的教,转向现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明确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理解和实践,做一个简单总结。

首先,谈一下我对“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解:

(1)自主:我们先从学习的维度和过程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学习――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和调节,其学习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

学习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2)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探究定义实际上认可了这种划分:“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究”就是第二个意义的延伸,即在广义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研究者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活动。

(3)“模式”: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不只是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也不只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模式组成的系统模式群。师生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具体说来,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在变化的,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变化之大是非常明显的。教师自身也在变化,而且教师顺应学生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放大一点看,更能看出其区别。比如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本科生而硕士生、博士生,很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次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到形成独特学习风格,到研究学习过程有所独创;老师的主体作用由保姆式到师傅式(手把手教),到导师式,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由教逐渐走向不教的。大如此,小亦然。就某个学段而言(比如初中段、高中段)也是如此。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语文教学活动从总体上看一直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和上升的过程,这必然从外部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及与教师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其二是学生自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和心理也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必然从内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及与教师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必须强调的是顺应变化而不是超越变化,因此必须渐进,不能跳跃。这中间必须有个按部就班的渐进变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系列的渐次变化的教学模式组成的系统模式群来适应师生关系的变化。

其次,谈一下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所谓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这个模式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这个模式的建构过程是以渐次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来实现目标的。对于“渐次”一词,我有初步的体会,第一次尝试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是在高三年级,课后让学生写了一下看法,孩子们大多是不支持这一模式。第二次尝试实践,是在新一届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三,大多数同学都具备了很好的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继续尝试和深化这一教学模式。

上一篇: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感悟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