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伦理建设中的制度完善与政府职能

时间:2022-09-26 08:18:10

试论环境伦理建设中的制度完善与政府职能

摘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而从伦理学角度关注环境问题是人之为人的需要。人与自然界存在着伦理关系,我们对自然界承担道德责任,而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应该强调道德自律,具有对自然的道德自觉性。在环境问题伦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制度缺陷和政府管理的失灵,我们可以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职能这个方面来进行环境伦理建设,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伦理;制度;职能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并向持续不断恶化的趋势发展,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系统失衡,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条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着全球性、整体性趋势扩展,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问题上升为社会的中心问题,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环境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在认识和行动上漠然视之或反应迟钝,那么它将会以更加严重的症状来报复我们。因此,环境危机呼唤环境伦理。在现代文明下,人们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环境危机找到一条新出路。

目前我国存在的大量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要树立环境生态意识,用环境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之外,还有赖于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加强。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创设有效的发展模式。制度安排不再单纯只针对我们自身那些阻碍生产发展、保护环境的因素,而是要求我国建立一个全新的能够有效达到科学发展目标的社会结构,来更好的进行的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

(1)建立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制度结构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并随着时间变更而被打破的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权的设置、明确和变更变迁。要明确投资主体,明晰产权关系,优化产权配置,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大市场经济主体。实行产权约束,建立产权运作费用,使产权内在化、规模化、制度化。产权制度的建立明晰了各自的利益边界,用尊重他人的产权来换取对自己产权的尊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明确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无论产权是如何界定的,只要产权关系是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易会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明晰产权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更好的运作资产,有利于政府的强制力和道德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建立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防止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除了受自然资源的丰富、质量的影响以外,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都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稀缺程度。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缺乏对资源产权界定的明确标准,这极易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在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使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竭力争夺资源使用权,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出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高开采、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

建立可靠的配置资源产权制度。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统筹管理,适当分离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财产,应该进入要素市场,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的非排他性会带来了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中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资源产权的不安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自然资源是一种可以随意使用的,无价的公共产品的意识倾向,造成了很多人的“搭便车”行为,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明确了资源产权,才能对产权范围内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了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形成排他性的产权机制,以此抑制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中的市场失灵、失控,才能让市场主体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和不做会怎样。没有明确的产权,就不可能建立环境资源要素市场,也不可能进行环境资源的产权交易。只有明确了自然资源产权,才能使市场主体对其产权范围内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因此,要制定环境建设优惠政策,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激励机制,调动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可比的资源市场交易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市场价值认识不足,加之产权不明确,交易成本过高等原因,使得公共资源的要素市场难以形成,一些资源要素因此独立于市场之外,不受市场约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这种非市场化的结果,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或随意使用,最后出现大量的浪费和污染。自然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仅为社会生产提供原材料、提供生产空间,而且对废物进行分解,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等,这个同样要纳入生产过程,形成商品的价值。如果自然环境的这部分价值的损耗或丧失不能由自然界再生,那么人类就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弥补或者获取。将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纳入经济决策过程,改变以往那种无偿使用环境资源,把环境成本全部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不正当做法。

要改变这种浪费和污染,必须依靠法制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依靠政策确立自然资源的实际价格。为了促使资源合理交易和公正使用,要推进资源价格的合理化和公开化,使自然资源以其应有的成本参与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际过程之中。建立资源交易市场,客观的反映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切实改变资源价格严重扭曲的现象,实行生态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环境状况得到预期的控制,使社会生态得到合理的回报。

(3)建立可行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完全消除污染在现阶段很困难,在不能完全杜绝污染的情况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得益、谁补偿,按收益单位和个人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效益补偿金、依据有偿使用资源的原则,国家环保机构可以向有关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个人或单位,按照资源开发利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收缴部分或全部价值的货币补偿金。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扩大征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以此严格约束企业或个人的随意开发行为,杜绝浪费使用资源的情况,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达到有效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的立法、执法,逐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合理的定价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促使自然资源流向使用效率最高、投资汇报效益最好的地区和行业。要积极鼓励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企业,从根本上改变无偿使用,低价使用资源和环境的不良状况,改革国民核算体系,将资源、环境计入企业成本,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经济行为内在化,进而减轻资源浪费现象。

(4)建立可信的环境建设监督制度

建立可信的环境监督制度,首先要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环境污染防止的法规体系中,为维护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实现生态环境动态平衡,按照有关法定程序制定的技术规范的总称。对在经济活动中,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而造成的环境伤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施有效的监督。要在环境质量标准下,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积极作用,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对企业投资、建设实行环境资源保护一票否决制,尤其是要保证社会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使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在我国原来的发展模式中,发展经济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上,虽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了各地、各部门滥用使用权,争抢占有权。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许多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合理引导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协调公共关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的决策必须有利于协调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绿色政策,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决策行为生态化和科学化。

建立切实可行的绿色制度,保护自然环境资源,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政府不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政策、制度的带头执行者。政府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能够切实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改造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修正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绿色缺陷,大力发展可再生利用资源的产品,限制并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型企业。政府的环保机构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推广环境标志,实行绿色生产运行的全过程控制。政府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可行的环境动态评价指标和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制度,真正改变我国经济活动中“边发展,边污染”的被动状况。

参考文献:

[1] 卢风. 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卢风.应用论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 曹孟勤. 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高中华. 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初探 下一篇:谁说学数学没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