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企业失信及其对策思考

时间:2022-09-26 07:51:02

浅谈安徽企业失信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和谐发展,而企业失信行为的频频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在“信用安徽”建设进程中,企业信用缺失阻碍了安徽信用建设前进的步伐。本文着手于安徽企业失信状况,研究了失信惩戒力度、信用法律及信用环境等是造成安徽企业信用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并从道德、法律和政府等层面提出了减少企业失信行为、改善企业信用状况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失信惩戒;信用法律;徽商精神;社会责任

“信用安徽”建设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今年8月底,安徽企业征信系统已收录安徽省银行借款企业134221户,日均查询次数由全国联网运行初期的不足1000次上升到今年8月的2600余次;“信用安徽”网作为全省的信用窗口,几乎辐射了社会信用的各个方面,其诚信公示栏和失信公示栏更是对守信企业和失信企业“赏罚分明”,企业的整体信用意识有所提高。但安徽的企业信用状况仍不容乐观,逃废债务、制假贩假、藐视合同、走私贩私、逃税骗税、做假账伪帐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因而探寻企业失信根源,改善企业信用管理,对促进安徽省信用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徽企业失信的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界建设初期,企业失信行为不仅在安徽甚多,在全国也比较普遍,但是安徽的企业失信行为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误导。信息误导是指主体故意向公众提供虚假信息或虚假陈述,通过欺骗行为来获取利益。阜阳“毒奶粉”事件就是企业通过虚假广告和不真实的产品说明等信息误导公众的典型案例之一,给公众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2)藐视合约。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在对合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会千方百计摆脱合同的约束,诚信原则荡然无存。据安徽省企业调查队抽查结果显示,在合肥、阜阳、芜湖等11个城市的调查企业中,有8.9%的企业遭遇过失信行为的侵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2005年至2006年6月,安徽省高院共受理涉农合同纠纷案件196件,占收案总数的22%。失信导致的合同纠纷案已成为安徽省法院受理案件中的重头戏,其中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现象普遍。2009年6月25日,安徽金汇优超市老板拖欠供赞商200万货款后失踪;同年位于合肥市北二环路上的罗马假日浴场由于不按合同付款,欠下8家供货公司200余万元的货款。已于3月9日被瑶海区法院强制查封;另据安徽省企业调查队景气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四季度,16.5%的建筑企业反映应收未收的到期货款比上季度增加了3.5个百分点,后因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了建筑领域清欠工程款工作,截止到当年12月9日,全省偿付拖欠工程款64.93亿元,但偿付率也仅为66.8%。(3)侵犯知识产权。有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通过假冒他人专利,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盗印、抄袭他人作品等行径欺骗消费者来攫取非法所得。2007年安徽新闻出版局在蚌埠查处的一起盗版窝点案,收缴的非法出版物达8万条册之多,成为企业失信中侵犯知识产权的一大典型。(4)融资失信。因为受企业失信的冲击,银行信用也受损严重,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第四季度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009.9亿元,不良贷款比例达6.72%,而同年安徽省不良贷款余额为36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达10.2%,比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还高出3.48个百分点,另外,界首市工商银行2005年的不良贷款比例竟高达49.89%。(5)脱逃税款。企业偷逃税款则属于企业直接失信于国家的行为,据合肥晚报报道,2006年6月28日至2008年1月11日,安徽青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安徽瑞法恩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9份,总金额268万余元,虚开税款近46万元,骗取国家税款45.5万元。

从上述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安徽企业失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所涉层面广;(2)金额大;(3)负面影响不容忽视;(4)失信惩戒不力。企业失信影响社会公众及银行对企业的信心,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高效融资,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不利于安徽信用体系的整体建设。

二、安徽企业失信的成因分析

1 道德建设缺位和道德教育失误导致企业守信意识淡薄

我国是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多地强调整体利益,压抑和忽视了个人的合理利益。在道德教育缺位和利益诱惑下,市场主体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发生扭曲,走向反面。安徽省在转型时期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激增了部分企业不顾一切手段创效益的可能性。未接受过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教育的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忽视或损害了他人和社会利益。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者热衷于快速在短期内获利,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导致各种失信行为的产生。

2 失信惩戒力度不够

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在立法、执法、信用监管方面还都存在改进之处,已有的涉及诚信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对当前的企业失信行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在全国信用体系规划指导下,安徽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安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价格监督检查办法》等对企业失信的警戒作用也依然有限。正因为失信的风险小,机会成本低,却能带来诱人的利润,才致使企业在守信和失信的经济选择中,守信处于劣势,失信却大行其道,正常的经济信用秩序遭到破坏。

3 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从总体情况看,安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使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其次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据有关方面对安徽省合肥市107家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7.3%的企业从未参加过企业信用管理的学习或研讨。70.1%的企业根本没有建立信用管理的有关办法或制度,87.9%的企业没有成立独立的管理部门,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全国知名企业。

4 信用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虽然安徽省信用中介组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总体呈现规模小且散的特点。安徽省对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给信用信息的采集带来很多困难。信用中介组织难以依靠商业化、社会化并且公正、独立的信用调

查、征信、资信评估等方武,来提高自己所掌握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加之社会信用需求的不足,导致其经营步履维艰,不能很好地发挥对企业信用行为应有的奖惩作用。

5 政府失责是企业失信的重要诱因

安徽省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失信于民,上行下效,产生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一是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有失公正,地方保护主义使安徽省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无法得到落实。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安徽”的建设。阜阳民企正邦化工涉民事租赁合同一案,最终以企业因地方政府失信而心寒撤资告终;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使经济主体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倾向于牟取短期利益。从安徽宿州78位商户拒绝为政府失信行为“埋单”一事可以看出,最应该遵法守法的政府却充当了违法的主角,随意变更或撤销自己的行为,违背了政府应当遵守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三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缺乏公开性,透明度不够,使这些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大大降低。对整个社会信用的发展起了反面的示范作用;另外,对于部分企业的失信行为相关部门始终没有依法行及时的协调、干预和处理,也让事态一步步恶化。

三、完善安徽企业信用状况的几点对策

1 优化企业信用环境

把诚信建设摆在社会道德建设的首位,力争在全省形成“诚信至上”的文化氛围,为建立安徽省诚信体系奠定社会伦理基础。通过新闻等媒体手段大力宣传信用企业。打造企业信用品牌,展示企业信用品质,以此发扬守信者的诚信道德操守,鼓励守信者的守信行为。同时曝光失信事实,在奖惩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优化企业信用环境,不断提高道德惩戒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培养企业生产者以正确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强调其社会赋予的经济、伦理、慈善等职责,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诚信社会责任机制,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主体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的同时,要在遵纪守法方面作出表率,带头诚信经营,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包括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

3 重塑企业“徽商精神”

徽商以“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为理念,以会馆为纽带,以“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为宗旨,互相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商场中造就了集体优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徽商始终以诚待人、以信服人,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就要重塑安徽企业“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于而饰价为欺”的徽商精神,将诚实守信作为一种经营规范,再造徽商诚信品牌。此外,还应积极开展信用评级,通过促进企业利用外部资金发展自己。加大对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的吸纳能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社会知名度,进行信用品牌展示,达到转变企业经营方式的目的。

4 严格市场退出机制

积极实施《安徽省征信管理办法》,争取通过省人大立法的方式完善信用法律,逐步出台安徽省的《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有关法律。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失信的法律惩戒。市场退出机制越完善,退出的难度越大,就会迫使参与信用的行为主体千方百计维护自身信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培养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就要求政府工商注册部门要严格市场主体的市场退出制度,加大失信成本,积极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使不遵守信用原则、破坏信用关系的失信者退出市场。

5 健全信用中介组织

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理论成果。总结实践经验,在全省成立各种行业内部组织,构建各行业内部信用体系、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明确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通过赋予信用中介组织一定合理权限的方武,提高其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在全省信用建设试点城市――合肥的带头作用下,做好全省企业信用准入制度安排和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促进安徽省总体企业法人及社会团体自觉守信、诚信经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6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加快建设诚信政府。维护公共利益;规范政府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构建政策执行督查机制、部门信用的评价机制;加大信用执法力度,强化对信用失范行为的惩戒,切实发挥政府诚信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完善各级地方政府对契约的如约履行,对责任的有效承担;建立、健全公众诉求的良性回应机制;切实贯彻落实信用政策法规,保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对公众产生良好的信用传导作用。

上一篇:项目风险管理一般过程探析 下一篇:人民币再度面临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