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法制环境思考

时间:2022-09-26 07:06:43

青少年成长法制环境思考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犯罪总体虽然呈现出缓和下降的趋势,但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绝对数仍然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仍很严峻。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由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良的法制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处在特殊时期,极易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影响。因此,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紧迫的任务。

一、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普法,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合力。表现为,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相互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价值导向扭曲,部门配合难,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学校周边的一些个体工商户把学生当作摇钱树,将香烟拆散零售给学生,甚至容留旷课的学生抽烟、喝酒、;学校周边居民将空闲的房屋出租给学生,少男少女们将此作为聚集地,谈朋友甚至同居。在校青少年的品行可谓问题多多,上网、抽烟、喝酒、打架、偷盗、早恋、结帮等劣迹恶行屡见不鲜甚至有逐渐蔓延之势,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前兆。

二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由于利益的驱动和部分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能的缺失,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屡禁不绝、黑吧经营现象仍然存在,网吧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机制形同虚设,即使经整治也容易反弹。大量的学生在放学后进入网吧玩游戏、聊天和进入黄色网站,少有学习知识的。这三大“毒素”在一定程度上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使不少青少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网吧综合症”。家长、教师是望网生畏、谈网色变,对此是虽恨但又无可奈何。

三缺乏时效性。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下,在中考、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分是学生的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这一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在学校“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使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难有时效性。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由于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明辨是非能力低,自制力差,可塑性强,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正是孳生青少年犯罪的”肥沃土壤“。一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丑恶现象都给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经济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学生感到学校里的教育内容与他们在社会上所见所闻不一样,思想产生迷惑,严重削弱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威性。二是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崛起,社会上销售的暴力、凶杀、恐怖、、色情等不健康书刊、影视、录像,非法经营的网吧、酒吧、游戏机室等充盈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引诱和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同龄群体讲求哥们义气,寻衅滋事,不务正业,吃喝玩乐,结伙作案,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四是校园周边环境尚未得到完全净化,法制教育缺乏整体性,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和教育途径未能形成合力。形成5+2=0,(学校一周5天的教育,抵挡不住两天周末社会家庭的消积影响)、10+1=0(学校十年教育,走上社会一年,就被社会丑恶现象拉下了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象。

(二)学校教育的偏向。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在办学方向、治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学校不得不追求升学率,以提高影响,扩充生源,给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带来许多负效应,被划为“另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破罐子破摔,有的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二是.学校教育在教书育人方面脱节,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个别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往往更为关注成绩好的尖子生,对后进生却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将之当作“包袱”和“害群之马”,或嫌弃歧视,或挖苦讽刺,态度生硬,动辄处罚、训斥、找家长,未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自尊。三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老师的期望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因丧失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厌学、拒学、逃学、辍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脱离正常的学习轨道和环境,易受不良群体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四是轻权利教育,讲义务多;淡意识培养,讲知识多。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而知识多,只能说明知法,不能说明其他问题。知法并不等同于守法、依法。意识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觉守法、依法意识。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失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溺爱型”。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过分宠爱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无原则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子女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粗野、为所欲为等畸形性格,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惜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铤而走险。二是“高压型”。奉行棍棒政策,“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子女对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观、自卑心理,失去进取心。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三是“放任型”。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一遇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四是“单亲型”。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使青少年缺乏正常的家教氛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社会管理的缺位。在青少年犯罪的人群中,流入社会的青少年占了大部分,因为这一类人群大多是因家庭有问题或是学业差、在校表现差、缺乏上进心、升不了学的那一部分流失生和落榜生。他们无技能、无专长,没有职业,缺少了学校和家庭的有效管束,又是社会管理的盲点,终日在社会上游荡,因而成为了犯罪的高危人群。

三、优化青少年成长的法制环境的对策

构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全面净化青少年成长的法制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的法制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心和关爱。

1、以社会为着眼点,齐抓共管,构筑社会防线

社会的大熔炉是一只典型的杂货缸,它总包含事物的正反两面。无论对在校生,还是离校的青少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后者,往往产生不知不觉沉陷的可能。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迫在眉睫。一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清理整顿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市场和图书报刊市场,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二是加强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日常管理,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这里尤应强调的是,要从制度建设上为净化文化环境提供保障。综治、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城管、电信等部门要采取专项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完善管理制度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广泛宣传与群众举报相结合、教育引导与打击处罚相结合的方法,清理、整治电子游戏机、网吧、学校治安秩序、校园周边环境等。特别是对不按有关规定经营,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对其实行“一次性死亡”的严厉制裁,坚决关闭取缔,绝不能简单地以罚代法。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举报“黑网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违规行为,建立社会监督、政府奖励制度,对社会有效举报而不作为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实行行政问责,三是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2、以学校为着力点,强化法制教育,构筑学校防线

一是端正教育态度,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克服和扭转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学校在抓好智育的同时要注重抓好德育,对德育工作者在评职、晋级任用、物质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校长的任用、教师的晋级、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定时,都要把德育工作是否有成效作为重要指标。对“后进生”要耐心进行疏导教育,向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帮其消除自卑感,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长的关爱,促其转变。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培养文明行为。要加大学校法律常识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比重,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计划,努力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机地统一到课程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使青少年除能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培养明辨是非能力和遵纪守法的品德。同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旁听庭审、参观看守所等,使青少年从思想上强化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加强综合管理,优化成长环境。政府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上要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公安部门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严历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各类犯罪活动从重从快办理;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管段民警对出租户逐户摸底,对不具备消防设施,有安全隐患的,责令停业。对各学校周边的副食商店、餐饮食店要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保证食品安全;严禁校园周边个体商户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违者严惩。

3、以家庭为支撑点,重视村居(社区)教育,构筑家庭防线

一是打造村居(社区)教育平台,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县政府要加强对村居(社区)工作的领导,通过村居(社区)主导,以村居(社区)为平台和载体,举办青少年家长的法制培训班,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其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家长自觉保持婚姻家庭的相对稳定,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第一学校”的作用,防止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引导家长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不越轨、不出格,以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子女树立榜样,规范和引导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二是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要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通过评选“文明家庭”、“优秀父母”等各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克服和纠正简单粗暴、娇惯溺爱和放任自流等不良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懒散习惯,塑造良好的生活、作风性格,对不正当的欲望和需要,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三是建立健村居(社区)管理、帮教功能。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组织社会闲散青少年有序外出务工,防止盲目外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外出务工青年的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村居(社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辖区内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把“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贯穿于帮教全过程。公安、司法、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做好这群法律上的弱势群体的帮教工作,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总之,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逐步健全组织网络,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道防线”,学校、社会、家庭要各司其职,相互监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环境,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上一篇:法律服务质量管理思考 下一篇:浅析财税管理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