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柯绘画风格论

时间:2022-09-26 05:45:10

格列柯绘画风格论

(注:作者简介:江严冰(1976- ) 男,汉,江苏海安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

On Greco's Painting Style

JIANG Yan-bing

当我们打开西方绘画史,细心留意一下文艺复兴前后这段时期的作品就会发现,不论是追求神性美还是以人性替代神性的作品,都弥漫着静谧平和的意境,然而,也有几个异类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浑厚雄蛮的力量感深深震撼着观者的心灵,他们是米开朗基罗、丁托莱托和格列柯。他们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米开朗基罗爱读《圣经》,作品风格基本以再现为主,表现人体之美,赞叹上帝的神伟。丁托莱托是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倾注毕生的精力来诠释圣经的主题,作品神秘简朴粗犷。而格列柯似乎在某些方面比前两位大师和同时代人走得更远,他的作品风格一直影响到毕加索、塞尚、莫迪里阿尼、蒙克等等大师。

与许多传奇的艺术家一样,生前作品数量颇丰并且有许多赞许溢美之辞的格列柯,死后却逐渐被人淡忘。他一生中有确切事实的记载为数不多,一处是1570年,居里•克罗维欧写给枢机主教法尼西欧的信,“他画多种题材,还画了一幅自画像,此画像引起罗马所有艺术家的惊叹”。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谁寻得这幅画。还有记载是1576年,朱塞普•马丁内斯所写的封信提到“多米尼科•格列柯,已在著名的古老的托雷多城安家,他介绍了一种迄今无可比拟的风格,如果对此加以讨论,则会在最健全的头脑中引起混乱。”,还有一个记录是他与别人关于一幅画的争吵和他与国王的争吵记录。最后一个明确的记载是在1614年4月7日的记载,“多米尼科•格列柯死于7日,无遗嘱,受圣葬,葬于老圣多明哥”。

格列柯生在1514年,此时文艺复兴的大师达•芬奇和拉菲尔去世二十年左右了,等格列柯学会绘画到二十来岁时,米开朗基罗也去世了。按说格列柯处在文艺复兴之时,大师的身后理应会站在大师的肩膀向上攀登。但是格列柯是生在希腊的小岛,带给他艺术影响的是他的兄长曼努索从威尼斯带回的意大利画风的复制版画。在1567年格列柯去威尼斯之前主要学习圣画像,受后拜占庭风格影响。作品有《圣母睡眠中升天》、《三王朝圣》、《耶稣在果菜园祈祷》等。

具有严格的程式化、形象经过了高度提炼和简化而具有稳固永恒的精神的拜占庭艺术风格是中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绘画风格。格列柯所处时代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后,注定他接受的拜占庭风格已经不是原来那样的呆板,就是说他画得如行云流水也不为过。在早期的作品中,格列柯大量使用红、黄等充满激情的色彩,偶有蓝、绿冷色也都是被挤压在后方或一个狭窄范围。画面中大量使用了曲线,人体轮廓、衣纹、流水、云层,这些形体如同随手弃之于地的绳索,无力度感和节奏可言。然而这已略可见其风格的端倪了。这时期的格列柯的绘画中人物和景物之间的结构动势略显消散。

格列柯在他二十六岁那年来到威尼斯。在威尼斯,这个意大利主要的艺术中心有尚在人世的绘画大师提香和丁托莱托,他们成为了格列柯学习的对象。这个时期他的作品风格仍旧是拜占庭风格为主,但是明显出现了威尼斯的华丽的色彩和造型的影响,《最后的晚餐》、《三折式祭坛画》等是该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离他成熟越来越近。三年后,格列柯告别威尼斯来到罗马,通过细密画家克罗维欧的介绍,格列柯得以受罗马枢机主教的赏识,让他暂住主教官邸并为他服务,于是格列柯在罗马待了将近六年。这六年便是格列柯将威尼斯所学完全消化吸收的的时期。作品风格与成熟更近了一步。在这段时间,格列柯将以前的一些画过的题材重新进行处理,这也是他日后创作经常做的事情。

《圣母领报》这样的题材便是他经常为之的题材。比较他在1576年之前的三幅《圣母领报》可以觅见其风格的变异线索。三幅作品中,色彩由暖转冷,构图造型及人物的塑造由生硬向柔和过渡,画面内在结构秩序更显统一协调,在运动感中充分展现内在张力。在这其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转变发生了,即在1570年前,格列柯采用的绘画材料是木板蛋彩。画布和油彩的运用是他风格成熟的一个契机。

1576年底开始,格列柯迈出了他辉煌绘画生涯的最关键的一步,这一年他来到西班牙寻求发展,在马德里受到国王腓力二世的冷落后,随即来到西班牙的托雷多,并且获得一次十分重要的机会,受委托完成几项工作,这完全改变了他的艺术生涯,托雷多是古老的西班牙的神秘和骑士制度的圣地,文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活动都十分活跃,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画家创作。

在托雷多这个第二故乡的几十年间,得到没落贵族的喜爱的格列柯创作了一系列代表性的作品,如《奥尔加斯伯爵下葬》、《圣家族》和《拉奥孔》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的绘画风格最终养成。人物形体被拉长再拉长,色调转为黄绿色调为主,色质沉郁内敛、清润。一般的创作中基本呈现出特别重要的一点即有一股向上升腾的力量。这种力量无论从画作中人物的造型还是环境的选择,直至精神的力量都是引人向上方升起。

在前面我们看到了一些绘画风格对格列柯画风格的影响,除此外对他的绘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格列柯生活的年代虽然是文艺复兴这个强调神性向人性回归的年代,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彻底作为西方精神根基的宗教的运动。而且从本质上来讲,基督教所倡导的正是对人的关爱。1517年,马丁•路德因反对反会的某些做法而展开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格列柯生活的西班牙却是反宗教改革的阵营,西班牙也经历过一场与伊斯兰教摩尔人的漫长斗争,这也加强了西班牙对天主动教会的忠诚。丹纳所说的物质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用此来解释格列柯是恰如其分的。再看他的作品,除了一些肖像画之外,格列柯作品几乎都是宗教题材的画作,《圣母领报》是其一生中重复不断的题材,《圣彼得的眼泪》有十七幅大同小异的复制,其余的象圣徒像、基督上十字架、基督抱十字架等等都是作者反复的宗教题材作品。可以说格列柯从接触艺术起到生命的终止都是在不断的和宗教绘画打着交道。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的一种,基督信仰原为东方产物,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西方精神信仰的主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埃及、希腊、两河流域、罗马帝国、北欧蛮族及东方世界的种种优秀因素。

综观西方绘画史,大量的作品,大批的艺术家无不是围绕着圣经题材表达着人们对上帝的荣耀之美的信仰。如果宗教缺席,则整个西方艺术将无从谈起。作为精神产物的基督教文化借助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等手段传达上帝的爱,这种爱呈现出来的是崇敬之美、宁静之美。

作为基督徒的格列柯无疑内心对这种爱的体验非常熟悉,再借助其作品表达出来。在众多的大师表达出端庄、宁静、甘甜、平衡之美外,格列柯更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上帝使得带有原罪的普罗大众摆脱原罪进入理想中天堂的愿望与感激。《复活》是格列柯代表作品,画幅窄长充满张力,描绘的是耶稣从一群惊慌、惊讶的人中从棺中升向天的场景。人物身体比例被人为拉长。画中耶稣处在画幅正中的上方,眼神凝视观者,右手以一种祝福的姿势向前举起,正下方一人如《圣经》描述一样,跌倒在地,画中左右各有一人直立且伸手向上颂扬物主的胜利,眼神清彻明亮向耶稣凝望,整个人呈现向主靠近的动态。画中人的动势如拧起的绳索呈向上升起的动势。其他画家同类的作品中,就没有如此的动势,这就显出格列柯的伟大与非凡。格列柯许多作品都有如此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早期作品中不明确的人物组合动势和衣纹走向及背景形式的处理转化成后来的向上之力。第二:为聚集和适应这种向上之力,格列柯所画的大部分宗教题材作品的高度比宽度要长出许多,呈狭长形。第三:人物的造型上,大幅度拉长人身体比例,包括头形的狭长和四肢的伸长。第四:为数不少的作品中人物头颅上仰,眼睛向天空凝神,眼里清澈而具有虔诚的期盼。

以上这些处理手法恰好与哥特式教堂向上飞升的尖顶不谋而合,哥特式教堂正是通过尖顶表达人们无限的想与上帝接近的愿望。格列柯的伟大也正体现在这使得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上,他调动了画面中一切因素参与表现所要表达的精神意图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在格列柯被人重新重视的现在,艺术表现出多元的样式,显得混乱无序,风格林立。科学精神的强势盖过了,这是人们不能正确领会格列柯意图的一个障碍,塞尚、毕加索以及表现主义对他风格的吸收可以说只是对这些作品的形式的借鉴或误读,这带给了现代艺术无限生机,虽然事与愿违,但毕竟时代是无法逆转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指望格列柯及其时代精神的复活,但是对他和他的作品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必需的。

借助宗教,我们方可理解格列柯作品中被人津津乐道的那极度修长的人体和火焰般跳跃升腾的律动感。巴尔塔萨在他的《神学美学导论》中说,“爱的衰弱只说明了一点,即我们的艺术萧条了。艺术要想重新兴旺走来,只有靠爱来激发,惟有能够领悟上帝艺术的心灵才敢要求在我们当代的混乱无旁之中建立起新的秩序”。这个说法解释了包括格列柯在内伟大艺术家所以存在的原因,也给我们当代的艺术开了一剂良方。(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亨利•托马斯,达纳•托马斯.大画家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上一篇:论声乐演唱中苏州吴文化之体现 下一篇:音高的算法生成与结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