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6 04:20:51

云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摘要】民生是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小组对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亲情维系存在障碍、学习缺乏指导和监督、家庭抚养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报告对此提出通过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生活 留守儿童教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便产生了一大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有的和年长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留守儿童”的成长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山东大学“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小组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为调查样本。该县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该县共有国土面积2091.5平方公里,耕地49433公顷;辖9乡3镇,78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577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375652人,非农业人口3230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8.6%,农业人口34334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91.4%,其中少数民族13140人。2006年盐津县在外务工人数约67800人,约占全县总人数的18%,留守儿童20000多人。

调查小组针对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走访留守儿童家庭280户,调查留守儿童280名,收回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深层访谈100份。调查对象年龄在8―14岁之间,其中中男生占52.7%,女生占47.3%。

二、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亲情维系存在障碍,生活渴望更多关怀

健全而有力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心灵沟通困难;“寄养教育”所形成的寄养关系会使双方产生心理阻隔,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比重占63.5%,31%的留守儿童为亲戚抚养。祖辈担任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抚养教育责任。

在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频率低,成为亲情维系的重要障碍。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外务工父母受交通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回家频率低。调查发现:一年及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父母占85%,另外,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较少,接近50%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足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调查中发现,占91.5%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84%的留守儿童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心;78.5%的留守儿童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让他们能够忍受生活的相对贫困,但同时在心理上也更加期盼家庭的完整及老师、朋友的更多关怀。

2.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缺乏指导和监督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动机明确。占74.7%的留守儿童喜欢上学,22.5%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一般,仅2.8%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占76.6%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给父母争光,并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这表明大部门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具有比较强的自觉性和内驱动力。但就学习成绩而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4.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占到31.7%,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23.9%。

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留守儿童自身学习条件来看,由于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抚养,祖辈监护人年纪较大,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繁重的田间劳动以及家务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难于保证。调查中发现,有136名留守儿童需要下田劳动,占68%;116名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占58%。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在隔代教育中,监护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督。调查发现,有44.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学习上没有人指导和监督。在学习方面,有88%的留守儿童希望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有72%的留守儿童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另外,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不足,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经济及抚养教育观念两方面制约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生活费用支出成为家庭主要负担。根据现在“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小学生每年杂费平均为200元,初中生每年杂费为400元。而自2006年,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生活费。学杂费的减免,减轻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调查中仍然发现,在照顾留守儿童方面,51%的监护人认为生活费用是最大负担,认为没有负担的仅占15%。

医疗保健意识落后是留守儿童成长状况使人担忧的一个具体方面。有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各级财政累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189亿元,并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国家的巨大资金投入,使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边远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生病时选择不就医的比例达43.5%,他们更多选择抗过去或者自己配药,其中自己配药的比例高达22.3%,落后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育与成长。

在心智成长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的落后也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障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调查显示,44.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学习上没有人指导和监督。与之相对,有资料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打工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

一、第二选择的6.7%。可见在农村等边远地区,教育观念还相对滞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联系沟通的机会少,而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与孩子思维观念差距较大,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很难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人际交往、烦恼关心较少。调查发现,有4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方式不得当,很容易引起留守儿童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而当留守儿童被打骂之后,仅有19.3%的学生有自己的发泄倾诉的方式,有61.3%的儿童只是闷不吭声,这将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模式选择

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等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又涉及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协调区域、城乡发展,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积极协调区域及城乡发展,通过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发展、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全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普遍发展了,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显示出差距,东部致富的水平普遍大于西部地区,西部一些地方发展滞后,有的还出现返贫现象。要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东西部战略发展角度,必须大力发展西部经济,根据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致力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引进外资和东部投资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城乡发展角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呈现差距。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两大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位,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应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而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西部很多中小学已通过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2005年中央电教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达到20:1的中小学,东部占74%,中部为62%,而西部地区仅为41%。受地理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西部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政府及学校应加大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开展义务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农村未成年人父母因现实经济条件及文化水平的制约,在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还非常欠缺,在现有监护理念的影响下,过分依赖亲属监护,组织监护又往往不能及时补位的未成年人监护体系,导致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及相关问题的大量出现,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职责,并通过“寄宿制”、“家长”、“托养中心”等新形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教育成长环境。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

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2006年10月,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指导下,由全国妇联牵头,13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2007年5月,“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启动。全国各种儿童基金会也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为保证留守儿童健康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及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应积极引导,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资助帮扶体系及保障机制;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学校、村委会应携手并联合妇联、共青团及派出所,通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环境;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种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下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补充,高校及社会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及青年志愿者进行支农支教服务活动,结合我国帮贫助困的相关政策,形成志愿服务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长效机制,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先进、更有力的支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生活教育等问题,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反应,又与家庭教育缺失等多方面社会因素有关。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5).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N].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

[3]马凯.“十一五”期间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报告[J].“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下),2005.

[4]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明年全免.中国广播网.2006.

[5]陈玉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症结和对策[J].农村教育,2005,(10).

[6]郭晓宇.徐平.2003-2006年中国各级财政累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资金189亿元[N].法制日报,2006-5-22.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4,(10).

[8]邹东涛.关于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深层次剖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6,(4).

[9]庄宏.县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宁波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4).

[10]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城乡差距何时才能彻底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5-7-4.

[11]中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委员评价教育发展[N].经济日报,2008-3-18.

本调查为教育部国家社科项目“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民工转载就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5&ZD 032)之一。项目指导老师:刘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教授,博士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上一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市)电教室作用的发... 下一篇:浅析烟气脱硝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