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师的阅读素养

时间:2022-09-26 04:15:37

论物理教师的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作为PISA、PIRLS等国际学业评估项目的重要内容已得到广泛的关注[1],在物理教师群体中倡导阅读、提升素养也已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重视。2012年上海市物理论坛将“读书,改变物理课堂”作为年度主题[2]。笔者认为,在当下物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育物理教师的阅读素养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也是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物理学科与物理教学的特点,物理教师的阅读体现出了独特的要求,甚至特殊的困难。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梳理,并提出培养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建议。

一、物理教师的阅读传统

物理教师的阅读传统蕴含于我国物理教学的传统。笔者发现,“物理教材分析”长期以来在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为物理基础教育培训了大量师资,至今在一线教学中享有口碑,当前仍然有学校或教研室以自编教材或选用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对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研究就需要从教材分析的传统做起。

事实上,物理教材分析就是物理教师对教材的一种阅读方式。早期的学者都十分重视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就有了教材分析这一专业性的阅读工作。因为早期的物理教师读懂教材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们往往对教材的关键术语、逻辑关系等进行专门强调。例如,对于教材中“恰好”“正好”“刚好”,甚至“状态”“极”这样的术语,教师都会着重指出并详加解释。或许这种阅读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蹩脚,但是对当时的物理教师与物理教学是绝对必要的,甚至在今天也未尝过时。

颇有价值的是,传统的物理教材分析提出了诸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体现本土特色的观点,基本把握了教材结构中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中彰显了有效性。然而,这种经验化的“篇、章、节、点”的教材阅读观也亟待超越。某种程度上,传统教材分析立足的是一种“就教材,说教学”的语境,实际上都在有意无意地绕过了真正意义上对教材的“阅读”。这诚然有历史条件的原因,然而今天则绝对有必要补上“阅读”这一课。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与教材建设的长足发展,以传统教材分析为支撑的“重点难点”“标准教科书”等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师生对物理教学的需求。近年来就有大学教师称,“相当多的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就是主要为了疏通难点,突出重点’当作了教学信条。他们习惯于把教学内容经验性地分割成孤立的一个个难点、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并据此来设置教学策略,编写教案,实施教学。学生则根据这样的考点布局来准备考试”。“重点难点”也往往被庸俗化为“考点”与“非考点”[3]。可见,物理教师对教材的阅读方式已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甚至异化了课堂教学。

当前,不仅要提高物理教师对教材阅读的水平,还应将“非教材阅读”纳入到提升教师阅读素养的视阈。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获得与提升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有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并融入专业团体,进而整体提升物理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地位。

二、提高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迫切性

当前,物理教材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这对物理教师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材、比较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当前教材编写已经超越了传统教材编写提出的“逻辑轻快”原则,明确提出了提升科学素养与增强历史感的目标。其中,阅读分量的增加是各种教材的显著特点。例如新教材的“电动势”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部分,人教版教材与上海市使用的拓展型教材都有大量的课文阅读,这同传统教材的编写风格截然不同。

事实上,即使是物理教材本身也不可避免地承载着人文内涵。对此,中科院物理所的曹则贤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比较一下德语物理学教科书之有板有眼注重现实细节和法语教科书之轻灵飘逸注重数学理性,你会恍惚觉得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物理学”[4]。可见,物理教师的阅读还承载着以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理解物理学、鉴赏物理学并发展物理学的重任,甚至可以立足物理学思索不同的文化心理。

此外,教材的分析者和阅读者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价值主体。传统的教材分析中,教材编写者、学科教育学者、一线教师都是在分析教材。而课改之后,教材分析、教材阐发的价值取向则展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物理教师树立自己的阅读观。一切都表明,对教材等阅读材料只着眼于公式符号、逻辑条框、知识结构等层面已不足以把握物理阅读的全部。新的改革既是我国物理教学的发展机遇,也对物理教师的阅读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物理教师的阅读困难

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提升诚然迫切,而物理教师遇到的阅读困难(Reading Difficulties)也尤为特殊。更多情况下,物理教师并非排斥阅读,而是有细微的阅读困难未被体察。

物理教师的阅读不应仅仅包括教材,科学史哲、教育学、心理学等著作都应进入物理教师的阅读视野。这些大量的非教材文本往往拥有不同于传统理科教科书的结构方式与表达方式,阅读这类文科文本往往构成物理教师的阅读困难。在多年的专业教育中经历了长期的处理数学语言、符号公式的训练,物理教师处理文字材料的能力的确还很欠缺,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与人文学科迥异的思维方式。笔者发现,不少物理教师在阅读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等著作时往往坐不住、读不进,“读两句就头大、脑子一团浆糊”。这都是物理教师阅读困难最现实的反映,而克服这些困难并非容易。

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克服阅读困难需要放下身段,从学习阅读方法开始。事实上,阅读既是一种习惯,又是一种能力。许多大学课程将当堂“读书—研讨(讲解)”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而对于一些经典的物理学、科学史哲等著作无疑都需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甚至需要提供专门的阅读指导。

即使是逻辑层面带来的阅读困难也不容小觑。传统阅读对物理文本中名词术语、逻辑连接的强调依然是基础且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物理教师鲜有系统逻辑学学习的经历,这直接制约了物理教师对阅读材料中文法的系统理解。

四、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培养

1.培养与训练阅读方法

如前所述,训练阅读方法对物理教师的阅读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为物理教师开展专业性的阅读方法指导。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在阅读前,掌握一定的逻辑学、写作学知识,理解诸如内涵、外延、周延、划分、定义等逻辑范畴。

阅读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则需要相应地培养教师人文阅读的底蕴。例如朱熹就曾提出精辟的读书法见解: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5]。再如曾国藩将自己的读书法概括为“有志、有识、有恒”[6]。物理教师应在学习前人读书法的基础上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笔者认为,做笔记、札记是物理教师培养阅读方法的很好方式。这实质上是教师精神积累与物质积累的双重过程。教师在阅读中,可以用做笔记、札记的方式记录、整理、琢磨学过的东西、闪过的念头。对阅读方法的培养可以选择以教师用书为载体,开设教师阅读能力课程,开展持续培训。

2.改革与积累阅读资料

物理教师的教材阅读始终是启始性与基础性的。虽然当前物理教材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教材改革仍有极大空间。有学者指出,当前物理教材建设,“大家常常见到的只是一些缺少研究积累的编写者为突出重点而进行章节顺序的变换,或为分散难点而进行的知识点的移动等等”[7]。笔者发现,对传统“重点难点”“逻辑轻快”观念的超越并非一蹴而就,与《原理与问题》等国外著名教材相比,我国教材文字的可读性、文风的变化性均显不足。因此,继续改革物理教材、教师用书等基础性阅读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材之外,物理教师非教材阅读资料的提供则需要各级教育教学单位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此类阅读资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潜力。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门专业。阅读的过程让教师明白,自己的一些困惑、彷徨其实有很多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而了解这些,才能够运用专业的概念、范畴来思考问题,并进入专业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探讨问题。

物理教师自身对阅读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物理教学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优秀的研究资料难于收集。所以,建立自己的阅读资料库很有必要。如果案头能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资料库,将为物理教师的阅读提供极大助力。在众多阅读资料中,笔者认为,多版本的物理教材、大学物理教材、普通物理专题研究、物理学史以及一份专业期刊,应该作为物理教师阅读的常备资料。

3.思索与形成阅读哲学

物理教师的阅读之所以超越功利性的技能而成为一种素养,因为它要求物理教师在阅读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生成对阅读的哲学思考。基于一种阅读哲学,物理教师能够确证并为自己的阅读价值观进行辩护,从而也能拥有抵挡各种混乱思潮的保护壁。

事实上,物理教师都会在有意无意间持有不同的阅读观。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纸上得来终觉浅”“尽信书不如无书”等信念,都在思想深处决定着物理教师对阅读的认识,进而左右阅读行为。譬如,教材与教学、教材与课标、教材与非教材究竟是什么关系?某种教材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何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列书单?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物理教师阅读哲学的思考。

笔者认为,教材等阅读材料作为一种文本,传统的“作者中心”文本观念亟待改变,我们通过阅读哲学的思考理解阅读材料的独立性。正如巴尔特所说,传统的文本观念里,“作者是文本的主人,而文本只是作者思想的延伸和派生物,文本始终处于受支配的被动地位”。而在文本中心的视角下,“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读法,不必受作者制约,也不必看批评家眼色,从而在实际的阅读中摆脱了作者和批评家的权威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自由”[8]。这一理论对物理教师阅读的启示在于,教师需要从作者那里索回教材等阅读材料的解释权,文本不再是编著者的附属物,拥有了独立的地位。这样教师就从阅读观念上跳出“揣摩专家意图”的泥淖,从而走上批判地、创造性地阅读文本,使用教材的道路。而这也正是提升物理教师阅读素养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李余仙,王晶莹.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概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11).

[2]常生龙.读书,改变物理课堂[J].物理教学,2013(2).

[3]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开篇词[J].物理,2007(7).

[5]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杨宝山.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建设:历程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8]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艺术文本的独立性[J].龙岩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上一篇:挖掘“图形”本质 凸显“运动”变化 下一篇:《月光启蒙》该“启蒙”些什么?